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分期患者肾功能损害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2-09-18  浏览次数:1088次

      作者:冯海林,杨秀荣  作者单位:延长县人民医院,陕西 延长

      【关键词】 肾综合征 出血热 分期 肾功能损害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免疫性传染病,肾功能异常是HFRS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与HFRS的预后直接相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是一种多脏器损害的疾病,死亡原因多为肾功能衰竭。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早期诊断并监测肾功能状况,对HFRS的治疗和预后、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2007年60 例HFRS住院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探讨HFRS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2007年住院的HFRS患者60 例,其中男42 例,女18 例,年龄12~68 岁。按照1986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黏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束臂试验阳性。病程经过:病毒侵入人体后,约经2周潜伏期,出现以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的综合征,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前3期可有重叠,并存在有大量5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60 例以青壮年为主,无慢性肝、肾疾病及其他慢性病史。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 例,年龄20~53 岁。

      1.2 方法

      血常规用XS-800i型血液分析仪测定(五分类),用显微镜进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测定用优利特-200型尿液分析仪进行测定,试纸条购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优利特11A)。血清尿素、肌酐测定采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购自迈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血常规检测及血气指标结果

      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 d后明显增多,95%的患者高于10×109/L,4~7 d达高峰,最高达50×109/L,杆状核细胞增多,常出现幼稚细胞,并有退形性变化,6~13 d降至正常。2~3 d血小板即开始下降,至发热末期明显减少,最低37×109/L,7~14 d开始回升。血红蛋白在患病早期因发热血液浓缩可增高,少尿期可下降,至多尿期回升。发热期30%的患者出现呼吸性碱中毒,20%的患者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期34%的患者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少尿期、多尿期也以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多见(占39%)。

      2.2 肾功能检查

      患病初期2~3 d即可呈现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显微镜下血尿、管型尿。3~12 d尿蛋白达高峰,7~16 d降至正常。管型多于3~11 d出现,且以透明管型、颗粒管型为多,蜡样管型可见,与蛋白尿高峰平行。发病后发热期(热程3~7 d)肾功能即有异常,少尿期严重异常,至恢复期逐渐正常。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患者尿蛋白、血清尿素、肌酐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60 例HFRS患者不同临床分期血清尿素氮、肌酐及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比较注:部分患者因治疗及时,未经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很快过渡至多尿期、恢复期。

      3 讨 论

      HFRS发病多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及流行季节,或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或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史。大多发生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患者多因不能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HFRS患者血常规和尿液异常及肾损害发生早且明显,结合临床表现即可做出早期诊断。HFRS的酸碱类型变化复杂,影响因素多。有研究发现[1],HFRS患者发热期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临床应及时作出诊断,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必要时给予透析,以纠正酸碱紊乱,降低病死率。

      本研究发现在发热期,血清尿素氮已经上升并出现蛋白尿,表明肾功能已经有损害;休克期,尿蛋白、尿素持续升高的同时血肌酐上升;至少尿期,以上3项指标达到高峰值,肾功能损害严重;多尿期,各项指标开始下降;至恢复期,多数患者可完全正常,少数危重患者可长期遗留慢性肾功能障碍、高血压、心肌劳损、垂体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症状。以往HFRS患者多死于肾衰竭,早期诊断并监测肾功能状况,积极预防和纠正肾衰竭,能够缩短HFRS患者的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病程,很快进入多尿期,尽早进入恢复期。判断患者是否进入了恢复期,除尿量及自然状况外,更重要的指标是尿素氮、肌酐恢复正常与否[2],因此,定期检查肾功能指标,掌握各期肾功能损伤程度,对HFRS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端德.流行性出血热[M]∥彭文伟.传染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

      [2]董兴刚.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浅析[J].中国医药学刊,2003,22(4):7475.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40例临床研究
    ↓下一篇: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窦室传导13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