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旁路搭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 2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87次

    作者:王世伟,张丽媛,李虹作者单位:161005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方法和旁路搭桥的疗效。方法 对25例确诊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肢体疼痛均减轻或消失,趾端溃疡术后3周痊愈,1例开放性截趾于术后 6周愈合。本组25例(100%)均获随访,最长2年,随访期间截肢1例,1例术后 1个月人工血管有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1例术后1年因患胃溃疡停用华法林,出现人工血管堵塞,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搭桥术。结论 下肢缺血行动脉旁路搭桥手术,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旁路搭桥;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严重下肢动脉缺血发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患肢血液供应以救治缺血肢体[1]。我院 2006年 1月~2007年12月采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旁路搭桥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25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其中60岁以上占68.4%。25例中病变累及单侧肢体20例,双侧肢体5例。伴随疾病:房颤5例,高血压冠心病10例,脑梗死1例,肾功能不全1例。

        1.2  诊断方法  全组患者均行下肢CT动脉造影(CTA)或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结果显示动脉闭塞的部位为:腹主动脉-双髂动脉 1例,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5例,股动脉15例。股动脉病变最多,占60%。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肢体疼痛均减轻或消失,趾端溃疡术后3周痊愈,1例开放性截趾于术后 6周愈合。

        2.2  随访  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本组25例(100%)均获随访,最长2年,随访期间截肢1例,1例术后 1个月人工血管有血栓形成 ,再次手术取栓,1例术后1年因患胃溃疡停用华法林,出现人工血管堵塞,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搭桥术。并发症有心功能不全2例,急性肾衰竭1例和脑梗死1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

        2.3   围术期处理  手术开始时即应用抗生素,连用 5~7天。术后抗凝治疗 5~7 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低分子葡萄糖酐500 ml,1次/d。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术后第 10 天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了解移植血管通畅情况[2]。

        3  讨论

        外周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在CTA及MRA造影检查能真实直接地显示动脉闭塞病变,但动脉造影检查是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的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是选择动脉旁路搭桥重建方式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朱杰昌,罗宇东,朱理玮.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高危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3):370-372.

    2 刘继前,曹建春,游冬阁,等.缺血肢体血管旁路治疗的探讨.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161-162.

     

    作者单位:161005 黑龙江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断方法和旁路搭桥的疗效。方法 对25例确诊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肢体疼痛均减轻或消失,趾端溃疡术后3周痊愈,1例开放性截趾于术后 6周愈合。本组25例(100%)均获随访,最长2年,随访期间截肢1例,1例术后 1个月人工血管有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1例术后1年因患胃溃疡停用华法林,出现人工血管堵塞,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搭桥术。结论 下肢缺血行动脉旁路搭桥手术,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挽救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

    【关键词】  下肢动脉缺血;旁路搭桥;临床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外周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严重下肢动脉缺血发病率逐年增高。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患肢血液供应以救治缺血肢体[1]。我院 2006年 1月~2007年12月采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旁路搭桥治疗下肢严重动脉缺血25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其中60岁以上占68.4%。25例中病变累及单侧肢体20例,双侧肢体5例。伴随疾病:房颤5例,高血压冠心病10例,脑梗死1例,肾功能不全1例。

        1.2  诊断方法  全组患者均行下肢CT动脉造影(CTA)或磁共振动脉造影(MRA),结果显示动脉闭塞的部位为:腹主动脉-双髂动脉 1例,髂总动脉4例,髂外动脉5例,股动脉15例。股动脉病变最多,占60%。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肢体疼痛均减轻或消失,趾端溃疡术后3周痊愈,1例开放性截趾于术后 6周愈合。

        2.2  随访  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本组25例(100%)均获随访,最长2年,随访期间截肢1例,1例术后 1个月人工血管有血栓形成 ,再次手术取栓,1例术后1年因患胃溃疡停用华法林,出现人工血管堵塞,再次行人工血管旁路搭桥术。并发症有心功能不全2例,急性肾衰竭1例和脑梗死1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

        2.3   围术期处理  手术开始时即应用抗生素,连用 5~7天。术后抗凝治疗 5~7 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次/d;低分子葡萄糖酐500 ml,1次/d。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术后第 10 天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了解移植血管通畅情况[2]。

        3  讨论

        外周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等,在CTA及MRA造影检查能真实直接地显示动脉闭塞病变,但动脉造影检查是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的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是选择动脉旁路搭桥重建方式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朱杰昌,罗宇东,朱理玮.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高危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3):370-372.

    2 刘继前,曹建春,游冬阁,等.缺血肢体血管旁路治疗的探讨.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161-162.

    ↑上一篇:简化式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慢性脓胸31例
    ↓下一篇:结扎胸导管断端远侧治疗创伤性乳糜胸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