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34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86次

    作者:张景琼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摘 要: 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 将64例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川芎嗪组与复方丹参组,分别静脉点滴,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 结果: 川芎嗪组总有效率为94%,复方丹参组为76%,两组疗效经χ 2 检验分析,P<0.05。 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关键词: 颈性眩晕;川芎嗪注射液;临床观察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复杂,主要与椎动脉痉挛或颈部反射异常有关。自1999年,笔者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本病34例,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做比较,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64例患者,均在市级医 院做头颈部X片、脑血流图、CT检验,至少2项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摇晃感、站立不稳,常因头位改变诱发或加重,可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症状。部分有耳鸣、听力减退。随机分为川芎嗪组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5~70岁;复方丹参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0~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上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在一般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B、谷维素、尼莫地平),川芎嗪组用川芎嗪注射液160~2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1日1次;复方丹参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1日1次。均以5天为1个疗程,并密切观察,记录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并做统计学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

        两组治疗5天后,对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的改善程度作评价。显效:主要临床表现消失;有效:视物旋转、浮动、站力不稳消失,无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仅在行走或头部大幅度运动时有轻度倾斜感或发作;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

        3.2.1 疗效比较

        治疗5天后,川芎嗪组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复方丹参组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 2 =4.02,P<0.05)。

       3.2.2 不良反应

        川芎嗪组2例(6.1%)因静滴速度过快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经减慢静滴速度后上述症状消失;复方丹参组3例(10.3%)出现头部胀痛,减慢滴速自行缓解。其余均无异常发现。

        4 讨论

        在眩晕的病因中脑血管病变最多见,占88%,其中又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多,占75% 〔1〕 。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受来自星状神经节所形成的交感神经丛所支配,本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该神经兴奋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造成脑干前庭系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以致发生眩晕。川芎嗪注射液(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是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生物碱,其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它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 〔2〕 ,能阻止钙离子跨膜内流,抑制小血管平滑肌痉挛,减少氧自由基和血栓素A 2 的形成,从而减轻组织细胞缺血,促进脑和内耳迷路循环功能的改善,消除眩晕;它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阻止因细胞内钙离子过载所引起的细胞水肿、坏死、凋亡和死亡等功能,能有效改善微循环 〔3〕 。

        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含丹参和降香。丹参为抗血小板物质,复方丹参可以抑制血小板合成前列腺素,从而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降低红细胞表面负荷,抑制微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本文结果表明,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疗效满意,而又经济、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佑忠.眩晕综合症90例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病学 杂志,1998,21(5):200.

        〔2〕张庆利,钱爱华.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9,20(4):509-511.

        〔3〕戈继业,张振岭.川芎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38.

            (天水师范学院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上一篇:针推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颈椎前路AO钛板内固定+钛网植骨融合术的手术配合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