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4-09  浏览次数:1167次

    脑出血的临床发病率较高,而基底节区又是出血率较高的部位,因此,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研究并不少见,其治疗方法较多,手术与保守治疗均较为常用,对其比较性的研究也较多,但是各类研究之间的肯定性研究结果仍相对缺乏[1]。笔者就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0月~2012年2月于我院进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采用保守方案治疗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4~80岁,平均(61.2±5.7)岁,发病至治疗时间2.5~20.5 h,平均(11.4±1.9)h。观察组的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5~80岁,平均(61.3±5.5)岁,发病至治疗时间2.5~21.0 h,平均(11.5±1.8)h。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平均年龄与发病至治疗时间之间比较,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以保守方案进行治疗,主要为给予患者降颅压、止血及神经营养等方面的干预,另外给予患者并发症预防方面的干预。观察组则以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根据血肿面积与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根据检查的CT片进行手术辅助干预,对患者进行麻醉后,进行颅内置管,以软硅胶引流管进行血肿清除,后留置引流管。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进行比较。

    1.3评价标准:以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91%及以上为基本痊愈,以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46%~90%之间为显效,以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20%~45%之间为有效,以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未达到有效的程度即为无效[2],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软件SPSS16.0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男女比例、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平均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进行t检验处理,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临床效果方面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具体数据比较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比较: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颅内压、脑氧摄取率、血肿体积比较,P均>0.05,而治疗后3 d与7 d观察组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血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具体数据比较见表2。

    3讨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脑出血中较为常见的种类之一,另外,本部位出血的患者虽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较为突出[3],因此,患者的治疗更应实现及早有效进行。临床中对于本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有效清除血肿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为目标,治疗方法中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较为常用,对其应用的研究较多,对于两种方式治疗效果的比较也较多,但是研究结果的差异也较大[4-5]。微创穿刺引流术是应用于本类患者较为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其效果基本得到认可,但也有研究认为其效果未见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且存在一定的手术性损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其价值的争议。本文中笔者就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并与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更好,对于神经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另外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几类指标,如颅内压、脑氧摄取率及血肿体积也得到更大幅度且更快的改善,而这些均与微创穿刺引流术尽早的有效引流有关,其较快地解除了血肿的压迫[6-7],因此,效果也即显现更快。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相对较高,在缓解患者的颅脑水肿及改善氧供方面均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万刚,黄勇,李爱民.改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2):50.

    [2]桂心,谢小红.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03.

    [3]江辉,赵京涛,曾群.微创穿刺术和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6):68.

    [4]杨光.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与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85.

    [5]陆川,林建虎,巴华君,等.微创穿刺清除术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1):25.

    [6]韦云锐,韦承生,李熠.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4):7453.

    [7]马恒,罗家红,王兴盘,等.经皮颅锥转孔颅脑引流器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0例[J].吉林医学,2011,32(22):4634.

    ↑上一篇:面肌痉挛的显微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下一篇: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静脉压迫的处理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