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在脑内血肿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1-09-14  浏览次数:592次

      作者:张凤龙,付维成  作者单位:152500 黑龙江铁力,铁力市人民医院外三科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共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钻孔穿刺清除脑内血肿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 讨论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在脑内血肿治疗中应用的手术适应证、微创时机的选择及此种手术优点。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GOSⅤ级28例,GOSⅣ级63例,GOSⅢ级12例,GOSⅡ级6例,死亡11例。结论 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钻孔穿刺吸除法,再结合立体定向技术,是一种简便、准确、有效的方法,而且患者负担小、反应轻,达到治疗预后好,大大地降低了死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起开颅手术、钻颅手术等创伤要小的多,对颅内血肿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脑内血肿;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应用体会

      急性脑内血肿是脑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或生存质量。手术治疗在于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改进手术方法。近年来,新开展的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钻孔穿刺吸除法,再结合立体定向技术,是一种简便、准确、有效的方法,而且患者负担小、反应轻,在脑外科手术中,正在不断显示出它的良好治疗效果。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钻孔穿刺清除脑内血肿120例,现就相关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男82例,女38例;年龄15~79岁,平均42岁。根据血肿形成原因:(1)创伤性脑内血肿4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28例,高处坠落伤5例,打击伤9例。(2)脑出血所致脑内血肿78例,其中高血压所致脑内血肿63例,自发性脑内血肿15例。血肿位于壳核区者75例,丘脑16例,颞叶22例,枕叶4例,额叶3例,脑内血肿破入脑室者35例。GCS评分:13~15分35例,9~12分52例,3~8分33例。

      1.2 方法 根据基层医院现有的条件,我们采用一种简易的立体定位方法:标出头颅体表标志,如矢状线、外侧裂、中央沟等。根据头部CT检查结果选取血肿最大层面,避开功能区及主要血管区定出体表穿刺点,并于体表标记后再行CT复查,测出进针深度及角度,方向指向靶点。术中血肿清除量的计算方法:先抽出部分血及血凝块,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置换,如此反复,将总抽出液体量减去注入盐水量即为血肿清除量。术中血肿清除67%即可。术后处置:我们采用3万u尿激酶溶于5 ml生理盐水中,闭管3 h后开放,1次d,直至复查CT见血肿量消失拔管,此120例患者均在7日内拔管。术后给以降低颅内压,维持血压稳定,防止颅内感染,防治肺炎、褥疮、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防止应激性溃疡等治疗手段。

      2 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GOSⅤ级28例,GOSⅣ级63例,GOSⅢ级12例,GOSⅡ级6例,死亡11例。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1)出血部位较为深者,如丘脑、脑实质出血伴脑室出血者。(2)出血量不宜过大,中线移位明显者视为禁忌。(3)出血后病情进展缓慢者可施行此手术,如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出现颅内高压危象、深昏迷或瞳孔散大者为禁忌。(4)意识障碍轻微,未发生深昏迷,除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外,无呼吸及循环功能衰竭或去脑强直。(5)高龄或伴有其他疾病不适宜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者,可考虑行此手术。

      3.2 微创时机的选择 据研究脑出血后数小时内血肿20%为液体,30%为半凝固状态,50%为血凝块,所以早期微创治疗,可迅速清除50%的血肿,再利用血肿液化技术[1],于发病后1天左右可抽出血肿量60%~80%,过晚血肿周围组织发生水肿或液化,影响以后功能的恢复,但过早实施因破裂血管闭合不牢,易致再出血。因此,最好在发病6 h为最佳时间。据文献报道,术后再出血率为10%~15%,若出现再出血,可应用冰盐水加肾上腺素液反复冲洗或使用凝血酶直至出血停止[2]。

      3.3 手术优点 传统的开颅手术多需全麻下进行,对患者再次损伤大、危险性高,且适应证局限,病死率、残疾率较高,手术治疗病死率20%~80%,存活者能达到自理的仅33.75%[3]。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使用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为针、钻一体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只受一次性3 mm直径点状穿刺损伤,局麻即可进行,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硬通道技术,不切割神经,是用颅骨自锁技术,不需缝合头皮即可将穿刺针长期(一般不超过1周)固定在血肿靶点,应用正压连续冲刷液化原理,结合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血肿进行连续冲洗、融碎、液化、引流,直至血肿清除,而非机械式的破碎,在治疗过程中可使患者颅压保持平稳,患者带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使用时方便、简单、安全,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再出血,并能快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因此治疗预后好,大大地降低了死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起开颅手术、钻颅手术等创伤要小的多,为颅内血肿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文良,周国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首届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论文集,2002,25-26.

      2 吕涌涛,房淑欣.应用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再出血的防治.全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教材,2001,119-120.

      3 刘剑立,王立群.高血压脑出血部位与临床表现分析.实用内科杂志,2004,24(6)352-353.

    ↑上一篇:数字成形修补大骨瓣减压后颅骨缺损
    ↓下一篇:镁离子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