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抑郁体验问卷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7-25  浏览次数:647次

      作者:方建群1,姚树桥2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及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银川 750004;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长沙 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DEQ-C)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640名大学生完成了DEQ-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的评定,6个月后,再次完成CES-D的评定。结果 多层回归分析显示,DEQ-C的自我批评性人格维度可预测抑郁症状,在男性β系数为0.27(P<0.01),女性为0.16 (P<0.05); 而DEQ-C的依赖性维度仅在女性中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为0.11(P<0.05),在男性则无显著的预测性 (β = 0.04, P﹥0.05);DEQ-C的效能感维度对抑郁无预测性 (P﹥0.05)。结论 DEQ-C的自我批评性维度可预测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而且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

      【关键词】 DEQ-C,抑郁症状,预测性

      近年来,抑郁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大量观察发现[1-3],人格和抑郁易感性之间密切相关。Blatt等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具有抑郁倾向的人格维度以及相应的两个抑郁亚型:依赖性抑郁和内射性抑郁。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DEQ),用于评价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种抑郁倾向的人格特征[4]。许多研究均显示了DEQ稳定的三因素结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5-7]。其中前两个因素与抑郁相关。国内研究也证实DE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随后的许多研究还发现自我批评维度与抑郁的相关性更明显,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抑郁的发生机制及预测性的研究可为早期有效的干预提供重要的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群体中DEQ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性,有助于在正常人群中筛选抑郁易感的个体, 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降低抑郁的发病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从湖南省一所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采样。首先填写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研究的大学生共有677人,发放问卷677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640份, 有效率为94.5%;年龄17~23岁,平均(20 ±1.1)岁;其中男297例,女343例,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由研究组人员分别对所有被试进行了临床访谈,排除了临床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类疾病。

      1.2 研究工具

      1.2.1 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DEQ-C)

      DEQ主要评定了具有抑郁倾向的两个人格维度,问卷包括66个条目,各条目均为7级评分,从完全不同意(1分)到完全同意(7分)。主要反映了有抑郁体验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共有三个分量表:(1)依赖性(Dependency);(2)自我批评性(Self-criticism);(3)效能感 (Efficacy)。DEQ-C在国内大学生样本的研究显示,具有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8]。本研究采用Blatt的因素权重评分系统。

      1.2.2 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CES-D 主要用于评定普通人群中当前抑郁症状的频度,侧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研究证实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CES-D共有20个条目,各条目均为4级评分,从完全没有(0分)到非常明显(3分)。

      1.3 研究方法

      所有被试者完成DEQ-C和CES-D的评定;6个月后,再次完成CES-D的评定。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评价DEQ-C的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性。

      2 结果

      2.1 DEQ-C得分的基本情况

      由于本样本DEQ-C的得分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故用中位数(M)与四分位数(Q1, Q3)表示, 其中Q1和Q3分别为第1四分位数(P25)和第3分位数(P75);不同性别DEQ分量表得分如表1所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男女大学生在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效能感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5)。表1 不同性别DEQ分量表得分比较

      2.2 DEQ-C各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

      DEQ-C各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DEQ-C的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分量表与CES-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59 (P<0.01), 而DEQ-C效能感分量表则与CES-D无相关性(P>0.05),见表2。

      2.3 DEQ-C对抑郁预测性的多层回归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考察DEQ-C的各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对6个月后抑郁的预测性。以DEQ-C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为自变量,以CES-D的抑郁症状为因变量。第一层,首先控制基线水平的抑郁症状对6个月后抑郁的影响。DEQ-C的三个维度的主效应进入第二层,决定系数R2=0.283, 调整的R2=0.277, F(3,494)=8.587,P<0.001,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DEQ-C的自我批评性维度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在男性为0.27(P<0.01),女性为0.16(P<0.05);而DEQ-C的依赖性维度仅在女性中可预测抑郁症状,β系数为0.11(P<0.05),在男性则无显著的预测性(β=0.04, P>0.05);DEQ-C的效能感维度对抑郁无预测性 (P>0.05)。第三层,导入DEQ-C的依赖性、自我批评性和效能感的二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彼此间的二维的交互作用没有增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调整的R2=0.274, P>0.05)。第四层,导入DEQ-C三个维度的三维的交互作用,回归方程没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增加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调整的R2=0.273,P>0.05),见表3。表2 DEQ-C分量表与CES-D的相关性分析表3 DEQ-C对抑郁预测性的多层回归分析

      3 讨论

      人格与抑郁的关系一直是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Blatt[1-3]从人格发展、心理动力学原理和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对抑郁易感的人格维度: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 如果这两个维度的发展过程不均衡,过分关注和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将会导致抑郁,大量的研究支持Blatt的理论假设[4-6]。Blatt等[7]研究了有抑郁体验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与他人相处时的感受,研制了DEQ,用于评价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种抑郁倾向的人格特征,与其他评价抑郁症状严重性的量表不同,如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和贝克抑郁评定量表,DEQ主要评估的是抑郁倾向的人格。DEQ是国际上的著名问卷,利用该问卷已得出许多有意义的发现。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最强,而依赖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弱,并只在女性中有预测效应。研究发现,自我批评性的个体缺乏觉察到的社会支持[10],而自我批评的特征也广泛地影响了他们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增加了负性情绪如抑郁的程度[11];依赖性的个体往往觉察到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因为依赖性人格的个体的行为都是围绕着维持密切的关系和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关注[12-13]。 Shahar等[14]的纵向研究发现,DEQ的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均与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增高有关,自我批评性预测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和较少的积极生活事件,而情感依赖性则预测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积极生活事件一样多。经历和感受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个体发生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上述研究结果可部分地解释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

      关于DEQ各维度交互作用对抑郁的预测,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而且结果也不一致。Shahar等[15]在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研究提示,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的交互作用可增加对抑郁的预测性,而且,DEQ的效能感可减轻这个交互作用的影响。但本研究中只发现情感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作为两个独立的维度,其主效应可预测抑郁,而其交互作用并不能增加对抑郁的预测。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可能与研究方法及文化背景有关,需要进一步在不同样本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些研究提示,DEQ的效能感是个体恢复灵活性和韧性的维度,与抑郁倾向的维度的交互作用可减轻抑郁的程度。 Shahar等[15]的研究发现DEQ的效能感分别与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使这两个抑郁倾向的人格维度失去了对抑郁的预测性,提示效能感具有减轻抑郁的作用。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一些抑郁倾向的个体并没有发展为临床抑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EQ的抑郁倾向的人格和抑郁等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且多关注其主效应,关于DEQ各维度交互作用和抑郁的关系研究很少,效能感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本研究发现效能感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进一步提示DEQ的效能感代表抵抗抑郁并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维度。

      综上所述,DEQ-C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显示,采用DEQ-C可以预测大学生人群中预测抑郁症状,并且DEQ的自我批评性对抑郁症状的预测性较依赖性更强,依赖性人格只在女性大学生中有预测效应。这个结果对于正常人群中筛选抑郁易感的个体并进行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tt SJ, D' afflitti JP, Quinlan DM. Experience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J]. J Abnorm Psychol, 1976, 85(b): 383 - 389.

      [2] Blatt SJ, Quinlan DM, Chevron E, et al.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2, 50: 113 - 124.

      [3] Blatt SJ, Zuroff DC. 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and self-definition: Two prototypes for Depression [J]. Clin Psychol Rev, 1992, 12: 527- 562.

      [4] Blatt SJ, D'afflitti JP, Quinlan DM.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Unpublished Manuscrip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1976:

      [5] Bagby RM, Schuller DR, Parker DA. Major depression and the self-criticism and dependency personality dimensions [J]. Am J Psychiatry, 1994, 151:597 -599.

      [6] Blatt SJ, Schaffer CE, Bers SA,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J]. J Pers Assess, 1992, 59 (1): 82 - 98.

      [7] Koestner R, Zuroff DC, Powers TA. Family origins of adolescent self-criticism and its continuity into adulthood [J].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1, 2: 191-197.

      [8] 方建群, 姚树桥. 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及两种评分系统的比较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3): 184-188.

      [9] Radolff LS.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J]. Appl Psychol Meas, 1977(1): 385-401.

      [10] Dunkley DM, Zuroff DC, Blankstein KR. 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 and daily affect: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tress and cop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34-252.

      [11] Mongrain M, Lubbers R, Struthers W. The power of love: Mediation of rejection in roommate relationships of dependents and self-critics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30: 94-105.

      [12] Mongrain M. Par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support-seeking behaviors related to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 66: 151-173.

      [13] Priel B, Besser A.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among first-time mothers: The roles of global and specific support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19: 437-450.

      [14] Shahar G, Priel B. Active vulnerability, adolescent distress, and the mediating/suppressing role of life events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3, 35: 199-218.

      [15] Shahar G, Gallagher EF, Blatt SJ, et al. An interactive-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personality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llustration using the adolescent version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J]. J Clin Psychol,2004, 60: 605-625.

    ↑上一篇:扩大经鼻蝶入路鞍旁的显微解剖研究
    ↓下一篇: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抑郁障碍社区干预效果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