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老年岩斜坡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3-31  浏览次数:497次

      作者:许海洋 赵刚 朱晓波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岩斜坡脑膜瘤;老年

      斜坡位于颅底中央区,位置深在,有脑干及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穿行其中。岩骨斜坡区的肿瘤为颅内肿瘤中手术难度最大的一种,尤其是脑膜瘤,具有基底宽、血运丰富,质地硬韧且常与脑干黏连紧密,且被神经血管包绕的特点,手术难度极大。关于岩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比较常用的有经乙状窦前入路、单纯经幕上颞枕下入路及幕上下联合入路等。我科自1997年至2007年共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岩斜坡区脑膜瘤病人13例,早期3例经颞枕下入路,中期的4例经乙状窦前入路,后期的6例均经颞枕下入路,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8例,年龄60~77岁,平均69.6岁,病史1~9年,平均5.5年。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头痛,患侧的面部感觉障碍,共济运动失调,患侧肢体的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部分病例表现为患侧及双侧的病理反射阳性。

      1.3 影像学检查

      均行头部CT及增强MRI检查,其中5例患者行头部CTA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肿瘤多呈椭圆形,部分呈分叶状,直径3~6.5 cm不等。

      1.4 手术方法

      经颞枕下入路9例,经乙状窦前入路4例。早期的3例病人经颞枕下入路,不磨除岩尖的骨质;中期的4例病人采取经乙状窦前入路;后期的6例病人均经颞枕下入路,磨除岩尖的骨质。

      2 结 果

      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2例,其中1人因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有5例病人出现新增加的神经功能障碍,但程度较轻;2例病人行去骨瓣减压;3例病人出现脑脊液耳漏,其中1例合并脑膜炎,经系统抗炎治疗后治愈。

      3 讨 论

      岩斜坡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8%〔1〕,多起源于岩上窦及岩下窦之间的岩斜裂,肿瘤的上方可生长至天幕裂孔,向外侧可累及桥小脑角区,下方可至枕骨大孔〔2〕,时至今日,岩斜坡脑膜瘤的手术难度仍然是颅内肿瘤中手术难度最大的〔3〕。

      本研究早期的3例病人因无高速磨钻及铣刀,故采用单纯经幕上颞枕下入路,经幕上切开天幕切除肿瘤,肿瘤全切2例,有1例次全切除,其中2例病人因颞叶肿胀明显术中行去骨瓣减压,1例病人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中期的4例病人因应用磨钻及铣刀,故经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均全切;该入路距斜坡的直线距离最短,术野暴露充分,但该入路耗时长,且骨质破坏严重,乳突气房全部开放,且乙状窦前的硬膜在开颅时经电凝后皱缩,虽经修补,但仍有2例病人出现脑脊液漏,其中1例合并脑膜炎,经抗生素鞘内注射后感染治愈。在后期的6例病人中,均采用幕上经颞枕下入路,同时磨除岩尖的骨质,抬起颞叶后,在中颅窝底弧形切开硬膜,翻向岩骨嵴,显露岩尖的骨质,在硬膜内磨除岩骨嵴的骨质,磨除的范围自岩尖至弓状隆起,尽量不打开鼓室的顶部,避免乳突与外界沟通,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除1例,无新增的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

      目前比较流行的岩斜坡区手术入路主要有2类:一是单纯经幕上颞枕下入路;二是经乙状窦前入路。二者相比较而言,单纯经幕上颞枕下入路的优点是副损伤小,开、关颅简易,手术时间短,无脑脊液漏,感染的风险小;缺点是术野暴露稍显不足,有部分肿瘤因岩尖的骨质遮挡而出现手术的死角。经乙状窦前入路的优点是术野暴露充分,距斜坡的距离较颞枕下入路可缩短3 cm左右,可直接离断肿瘤基底,肿瘤切除彻底;缺点是手术耗时长,开、关颅繁琐,硬膜需修补,乳突气房开放,增加脑脊液漏及感染的风险。

      老年病人之所以选择颞枕下入路的依据是:(1)老年病人的手术目的主要是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不降低生存质量,因此对于老年岩斜坡脑膜瘤病人,全切肿瘤只是第二目的,首先应当尽量降低手术带来的副损伤,经乙状窦前入路需将乙状窦全程从乙状窦沟内剥离下来,而老年人乙状窦往往与骨质黏连极为紧密,剥离非常困难,出血多,损伤大。(2)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时间长,一般需2 h左右,而颞枕下入路开颅时间不到1 h,且颞枕下入路关颅时间较乙状窦前入路的关颅时间短,手术的时间长,可增加感染的风险,乙状窦前入路需将乳突气房全部开放,而乳突内很可能有细菌存在,同样增加感染的风险,对于机体条件很差的老年人来说,感染是致命的。(3)采用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前的硬膜需切开,但此时硬膜缘往往有动脉性出血,进行电凝后硬膜皱缩,需行人工硬膜修补,但老年人机体愈合能力差,修补后往往出现脑脊液漏,增加感染几率。(4)采用颞枕下入路,经腰大池行脑脊液引流,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点,解剖环池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同时经中颅窝切开颅底硬膜,剥离后可显露岩骨嵴全程,可经硬膜内磨除岩尖的骨质,磨除范围视手术需要而定,尽量不破坏鼓室的上壁,避免开放乳突,同时注意颈内动脉入路段的保护,在该处,骨质变得十分致密,只要在显微镜下仔细操作,不会损伤颈内动脉。岩尖的骨质磨除后,可尽量消除手术的死角,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而且可以减轻对脑组织的牵拉,经过上述处理,经颞枕下入路切除岩斜坡脑膜瘤同样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Sekhar LN,Jannetta PJ,Burkhart LE,et al.Meningiomas involving the clivus:a sixyear experience with 41 patients〔J〕.Neurosurgery,1990;27:76481.

      2 Abdel Aziz KM,Sanan A,van Loveren HR,et al.Petroclival meningiomas:predictive parameters for transpetrosal approach〔J〕.Neurosurgery,2000;47(1):13950.

      3 Carvalho GA,Matthies C,Tatagiba M,et al.Impact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d magn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on surgical outcome in petroclival meningiomas〔J〕.Neurosurgery,2000;47(6):128794.

    ↑上一篇:老年胶质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治疗体会
    ↓下一篇: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