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原发脑干损伤3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10-14  浏览次数:532次

      作者:刘传贵 李福亭

      【关键词】 损伤;脑肝损伤;治疗;原发脑干损伤

      原发脑干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病情重,死亡率较高,经积极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自2002年2月―2005年2月,收治原发脑干损伤病人38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11~38岁。均为车祸伤,伤后立即昏迷,GCS评分3~7分。全部病例伤后6 h内行颅脑CT检查后入院。

      1.2 临床表现 重度昏迷状态5例,中度昏迷状态22例,持续去大脑强直发作8例,出现高热8例,出现呼吸不规则7例,心率快6例,阵发性去大脑强直发作3例,瞳孔大小多变9例,双眼右侧凝视4例。所有病例均有颈项强直,双侧锥体束征阳性,浅反射引不出。伴有会阴尿瘘1例。

      1.3 治疗 病人入院后采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酌情采用冬眠疗法,降低脑代谢,积极抗脑水肿,使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全身支持治疗,维持营养,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对于意识障碍严重、呼吸功能紊乱的病人,早期实施气管切开并加强护理[2]。

      1.4 疗效 伴有严重脑挫裂伤8例,伤后呈持续去大脑强直发作,均在32 h内死亡,死亡率21%。余30例病人1年随访,按GOS预后评分测定:植物生存2例,重残4例,轻残6例,良好18例。其中22例颅脑CT复查未发现异常。

      2 讨论

      脑干损伤多数合并大脑半球的弥漫性损伤。其病理改变有:脑震荡、脑干挫裂伤、脑干出血、脑干水肿、脑干软化。CT可显示脑干小灶出血,部分可见基底池消失,脑干上部腹侧密度下降[3]。发生于伤后早期去大脑强直者是脑干直接损害所致,去大脑强直是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征兆之一,持续时间愈长,预后愈差。本组8例伤后呈持续去大脑强直状态,均死亡。脑干伤病人出现瞳孔变化十分常见,本组占25%。大部分有心率快,部分体温高,有呼吸变化,为脑干功能紊乱所致,本组符合。均出现锥体束征,为脑干腹侧受损引起。本组存活30例,均无胃肠出血,可能是丘脑下部损伤轻,应用胃粘膜保护剂之故。

      治疗脑干损伤急性期的目的是维持脑干功能,控制脑干水肿。关键因素为:尽早气管切开,应用冬眠低温疗法,正确应用对抗脑水肿药物,保证足够的营养,防治应激性溃疡[4]。对轻症脑干损伤病人,可按脑挫裂伤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能使部分可逆性脑干损伤获救。对重症则疗效甚差,其死亡率几乎占颅脑损伤死亡率的三分之一,若脑桥、延髓平面受伤,则救治希望甚微。因此,在救治这类病人时,要有长期的打算,必须认真仔细,精心治疗,耐心护理[1]。同时,密切注意防治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褥疮,应该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时亦可使部分重型脑干损伤病人获救[2]。在治疗过程中,急性期主要是给予激素、脱水、降温、供氧,纠正呼吸和循环紊乱,尽可能的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保护脑干功能不再继续受损。如果出现脑干创伤性水肿,CT可见脑干肿大、密度减低,脑池压闭,死亡率高达70%,则应及时给予大剂量激素,强力脱水,冬眠降温及巴比妥治疗。恢复期应着重于脑干功能的改善,可用苏醒药物,高压氧舱治疗,使病人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经常给予疼痛、声音、光线刺激,防止肌体僵直[4],增强机体抵抗力和防治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1998.326~327

      2.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28~229

      3.曹丹庆,蔡祖龙.合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50~151

      4.李建华.原发脑干损伤42例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6:347

      淄博圣洁脑科医院脑外科 256400

    ↑上一篇: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下一篇:微创时代的神经外科教学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