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应用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发表时间:2010-10-08  浏览次数:505次

      作者:张曙光 徐丽 宋奎勤

      【关键词】纳络酮;颅脑损伤

      随着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诊治技术的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病死率仍达 25%[1]。我院自2001 年 1 月―2003 年 12 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 238 例(入院 6 h内死亡者 17 例除外),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性 182 例,女性 56 例,年龄 9 ~ 76 岁,平均年龄 41.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222 例,坠落伤 12 例,打击伤 4 例。

      1.2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GCS 3 ~ 5 分 144 例(60.5%),6 ~ 8 分 94 例(39.5%);表现脑疝者 146 例(61.3%),合并肝、脾破裂 3 例,骨盆骨折 2 例。

      1.3入院时CT扫描所见硬膜外血肿 36例(15.1%),硬膜下血肿 124 例(51.8%),单纯脑挫裂伤 44 例(18.4%),原发性脑干损伤 18 例 (7.5%),脑内及脑室内血肿 16 例(6.6%)。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基底池改变。

      1.4治疗方法本组病人于入院后行急症开颅手术者 182 例(76.5%),包括颅内血肿清除或/和去骨瓣减压术。保守治疗 56 例(23.5%),包括原发性脑干伤或昏迷较浅、无脑疝者。所有病人于入院后 6 h内开始应用纳洛酮 3.2 mg加入 5% GS 500 ml中静脉点滴,连续应用 4 周。

      2结果

      本组病人 238 例,死亡 54 例,均发生于伤后 2 周内,病死率为 22.7%。存活 184 例,存活者治疗 1 个月时 GCS 计分3~5 分10 例,6~8 分42 例,9~12 分82 例,13~15 分50 例。结果与1999 年8 月―2000 年 12 月间收治的107 例(死亡 35 例,病死率 32 .7%,生存 72 例),在同等条件下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现,应用纳洛酮治疗后较应用前病死率降低 10%(χ2=3.876,P<0.05),存活组 GCS 计分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χ2=20.37,P<0.001)。

      表 1应用纳洛酮治疗与对照组资料比较(略)注:χ2=3.876,P<0.05。

      表 2治疗 1 个月时 GCS计分比较(略)注:χ2=20.37,P<0.001。

      3讨论

      自1975 年经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其它组织存在阿片受体后,相继在脑内和外周组织中发现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认为内源性阿片肽,特别是 β-内啡肽,在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活动、学习记忆、睡眠觉醒以及呼吸、心血管等生理功能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在应激状态下β-内啡肽释放增加,内啡肽抑制前列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构成了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而纳洛酮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阻断剂,故可恢复前列腺激素和儿茶酚胺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颅脑损伤后垂体中前阿片皮质素释放增加,可形成 ACTH及β-内啡肽。江基尧[2]自1988 年以来研究发现,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中 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给予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明显改善脑灌注压、减轻脑水肿。1993 年,美国的 McIntosh 采用颅脑损伤后30 min给予纳洛酮治疗,发现纳洛酮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于 1994 年,Shen 研究发现纳洛酮可有效地预防肺循环中血小板阻塞,改善肺功能。Turner等[3]认为纳洛酮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降低血管阻力,改善中枢神经组织的血流量,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加呼吸频率。另据 Chang 等[4]研究,纳洛酮还可通过小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减少过氧化物产生,对神经细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发现应用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病人死亡率降低 10%,存活组病人 1 个月后 GCS计分明显提高,这与改善呼吸循环功能,减轻脑脑水肿有关,详细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基尧.β-内啡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15(5):239

      2.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130 ~ 131

      3.Turner DM,Kassell NF,Sasaki T,et al.High dose naloxone produces cerebral vasodilation [J].Neurosurgery,1984,15(2):192

      4.Chang RC,Rota C,Glover RE,et al.A novel effect of an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naloxone,on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y electron paramagnetic spectroscopy [J].Brain Res,2000,854(1-2):224

      桓台县人民医院神经科256400

    ↑上一篇:脑积水侧脑室 腹腔分流术临床分析
    ↓下一篇:基底池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