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包膜期脑脓肿的MRI特征及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0-06-12  浏览次数:675次

      作者:吴健 陈 东 顾应江 韩福刚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目的 总结包膜期脑脓肿的MRI特征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18例行手术治疗的包膜期脑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结果 MRI示均呈囊性占位性病变,其脓肿壁上均有一较光滑的低信号“暗带”,脓腔DWI呈高信号。3例行开颅脑脓肿切除术,10例行脑脓肿穿刺引流术,5例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均治愈出院且无明显继发性神经损害。 结论 包膜期脑脓肿的脓肿壁及脓腔的MR特征性表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指导作用。

      【关键词】 脑脓肿 磁共振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 立体定位技术

      本组结果2003年11月~2005年6月l8例经病理证实的包膜期脑脓肿的MRI影像,总结包膜期脑脓肿的MRI特征,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男11例,女7例;年龄8~49岁。以头痛就诊15例,癫就诊3例,其中2例有中耳炎病史。

      1.2 检查方法 采用Intera 1.5T Nawa 磁共振机 (荷兰飞利浦公司),用TSE序列,获取T1WI、T2WI、DWI (b = l000 s/mm2) 及T1WI增强扫描。

      2 结 果

      2.1 MRI表现 ①病变位置:幕上脑实质内16例,幕下小脑半球2例;其中3例位于功能区附近,2例位于脑实质深部。②包膜:病灶坏死区周围均见一低信号“暗带”。该“暗带”在 T1WI上呈等或略低于脑白质的信号,在T2WI及DWI上明显低于脑白质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壁呈明显环形强化。③中央坏死区: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

      2.2 手术方式及预后 3例术前误诊为胶质瘤,拟行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为脑脓肿,改行脓肿切除术,平均住院时间17 d。10例脓肿位置表浅且临床症状较轻者行脑脓肿钻孔引流术,平均住院时间15 d。5例脓肿位于功能区或部位较深者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平均住院时间18 d。术后均置双腔管持续抗生素 (头孢唑肟钠2 g/L) 冲洗引流,脓液培养后则采用敏感抗生素。术后均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治愈出院。

      3 讨 论

      3.1 脑脓肿的MRI特征性表现

      3.1.1 包膜: 典型的包膜期脑脓肿在组织学上可分为5个带:①中心坏死带;②含巨噬细胞和纤维细胞的炎性增生带;③胶原包膜带;④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炎性增生带;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脑水肿带[1]。在SE扫描序列上脑脓肿坏死区周围均有一菲薄的低信号“暗带”,形态上内缘多较光滑,厚度较均匀,与脓肿壁的炎性增生带、胶原包膜带相对应。本组病例均可见“暗带”,以T2WI较明显;DWI因未消除T2穿透效应,也可观察到此“暗带” (图1,2)。包膜期脑脓肿增强扫描,其强化环的外径略大于低信号“暗带”的外径,说明强化环的形成主要与脓肿壁新生血管和炎性增生带有关[1,2],而强化环外侧淡薄的云絮状强化为炎症区血脑屏障破坏所致,也反映了脑脓肿炎性病变的特性。因此脑脓肿壁的低信号“暗带”及其特殊的增强表现,是包膜期脑脓肿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颅内囊性占位病变相鉴别。

      3.1.2 中央坏死区: DWI能探测到组织内微弱的水分子弥散活动,水分子在活体组织内的弥散与组织的成分及空间结构有关。高黏稠度脓液弥散明显受限,DWI相呈高信号 (图2),而胶质瘤、转移瘤的坏死物以浆液性为主,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3]。因此DWI中央坏死区的高信号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3.2 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病情的危重情况及影像学资料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①对于多房、位置表浅、病灶位于非主要功能区、反复穿刺、引流不能根治,或术前未能确诊的病例,可行脑脓肿切除术;②对于单发、位置深、病灶位于功能区、不能耐受手术者行脑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或在CT引导下施行脑立体定向穿刺术。

      对于包膜期脑脓肿的病人,在诊断明确及影像学资料的帮助下,采用穿刺置管持续抗生素冲洗引流的治疗方法,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病人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杨树源, 张建宁, 赵春生, 等. 实验性脑脓肿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研究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6): 367-370.

      [2] Haimes AB, Zimmerman RD, Morgello S, et a1. MR imaging of brain abscesses [J]. AJR, 1989; 152(5): 1073-1085.

      [3] Desprechins B, Stadnik T, Koerts G, et a1. Use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intracerebral necrotic tumors and cerebral abscesses [J]. AJNR, 1999; 20(7): 1252-1257.

    ↑上一篇: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
    ↓下一篇:颅脑基底静脉前段的显微解剖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