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血管内治疗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692次

      作者:钟文军 张 昊 全 伟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广州 510180

      【摘要】 目的 总结急性期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经验。 方法 对20例43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Matrix或GDC弹簧圈栓塞囊状动脉瘤28个,颅内支架或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1个,水解弹簧圈栓塞不规则动脉瘤3个,双支架技术栓塞梭形动脉瘤1个。 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36个, 95%闭塞5个,90%闭塞2个。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复发、出血。 结论 根据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方法治疗,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50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为首发症状,首次出血19例,再出血1例。意识障碍14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9例,Ⅳ例4例。10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史。

      1.2 影像学资料 CT示均为SAH,伴侧裂血肿7例。DSA示动脉瘤43个,其中2个者17例,3个者3例;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11个,大脑中动脉10个,颈内动脉6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椎动脉1个;直径2.0~6.5 mm。

      1.3 治疗方法 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且全身肝素化下行栓塞治疗。单纯基质电解脱弹簧圈 (Matrix) 或电解脱铂金弹簧圈 (GDC) 栓塞囊状动脉瘤28个,颅内支架或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1个,水解弹簧圈 (DCS) 栓塞不规则动脉瘤3个,重叠双支架技术栓塞梭形动脉瘤1个。术后自然中和肝素,7 h后拔出导管鞘,加压包扎。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降颅压、扩容、防治脑血管痉挛。根据出血情况行腰池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伴脑室积血者行脑室外引流。

      2 结 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36个,95%闭塞5个,90%闭塞2个。GOS预后评分Ⅰ级16例,Ⅱ级4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动脉瘤无复发、无出血。弹簧圈与载瘤动脉内造影剂发生分离现象2例,其中1例瘤颈残留消失。

      3 讨 论

      颅内不规则型或复杂型动脉瘤发生率较单发型高,而且动脉瘤的致密栓塞难度较大,易复发和再出血。因此我们认为:在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过程中,应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结构,选择不同的栓塞材料和方法,以达到最大程度致密填塞的效果。

      在栓塞治疗过程中,根据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可确定出血动脉瘤[1],应先处理已破裂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动脉瘤。术中采用平稳诱导全身麻醉,控制血压,选用较软的微导管和微导丝,防止刺破动脉瘤。置入微导管后给予肝素抗凝,但需防止动脉瘤破裂口血栓溶解导致再出血。Matrix弹簧圈是一种覆盖生物可吸收聚合物 (90%聚羟乙酸-10%聚丙烯酸) 的铂金弹簧圈,其致栓性大大高于普通GDC。本组大部分病人先采用Matrix弹簧圈瘤内填塞,然后在瘤颈部位继续栓塞柔韧性较好的GDC;随访中2例弹簧圈与载瘤动脉内造影剂出现分离现象,其中1例瘤颈残留消失。虽然Matrix弹簧圈具有较高的致栓性,但仍需致密填塞,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近年,电解可脱弹簧圈 (GDC、Matrix) 结合颅内Neuroform支架的使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疗效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2]。Imbesi等[3]发现血流经过宽颈动脉瘤时会发生滑流 (slipstream),从瘤颈远端进入,直接冲击动脉瘤的远外侧壁;支架植入后,滑流失去黏附力,对动脉瘤远外侧壁的冲击明显减轻。本组11个宽颈动脉瘤中,2个使用球囊导管重塑技术辅助GDC栓塞,9个使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栓塞。我们体会:Neuroform支架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移位和变形,因此应选用直径大于载瘤动脉0.5~1.0 mm、长度超过瘤颈两端4 mm的支架,有利于保持其在载瘤动脉中的稳定性。由于球囊导管重塑技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目前已逐渐被颅内支架所代替。DCS具有柔软性好、贴壁性好和向心性填塞的特点,因此我们应用DCS栓塞2个分叶状动脉瘤和1个纺锤型动脉瘤,均获得满意效果。本组对1例两侧后交通动脉及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病人采用重叠双支架技术,将2个Neuroform支架重叠置入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处,然后在瘤壁与支架间填塞弹簧圈,术后随访梭形动脉瘤消失。Nishi等[4]应用血管内带膜支架栓塞梭形动脉瘤获得满意效果。

      可见,根据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结构特点,采用不同栓塞材料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的致密栓塞程度,减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参考文献】

      [1] Zderkiewicz E, Pawlik Z, Czochra M, et al. Clinical signs pointing to the source of hemorrhage in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 Med Sci Monit, 2002; 8(2): 83-86.

      [2] Fiorella D, Albuquerque FC, Han P, et al. Preliminary experience using Neuroform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J]. Neurosurgery, 2004; 54(1): 6-17.

      [3] Imbesi SG, Knox K, Kerber CW. Aneurysm flow dynamics: alterations of slipstream flow for neuroendovascular treatment with liquid embolic agents [J]. Am J Neuroradiol, 2003; 24(10): 2044-2049.

      [4] Nishi S, Nakayama Y, Ishibashi-Ueda H, et al. Occlusion of experimental aneurysms with heparin-loaded, microporous stent grafts [J]. Neurosurgery, 2003; 53(6): 1397- 1405.

    ↑上一篇: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 (附37例分析)
    ↓下一篇:脑膜瘤“脑膜尾征”的临床意义的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