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外伤性颅后窝血肿35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6  浏览次数:618次

      作者:胡伟鑫,陈龙钦,陈建才,叶金练,沈清芳 作者单位:安溪县医院神经外科,福建 安溪362400

      【摘要】 探讨外伤性颅后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认为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应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颅脑损伤;血肿;治疗

      外伤性颅后窝血肿在颅脑外伤中较为少见,此类血肿常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除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之外,多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有一定的隐蔽性,如不能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死亡率较高。我科自1998年3月以来共收治3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4个月~61岁,平均21.3岁,<14岁22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4例,坠落伤10例,跌伤8例,打击伤3例。伤后原发性昏迷19例,具有中间意识清醒期11例,伤后无原发性昏迷,但逐渐出现意识障碍,且进行性加重13例。入院时意识呈朦胧状态5例,浅昏迷15例,深昏迷8例,余7例意识清楚。35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颅后窝硬膜外血肿19例(其中骑跨性硬膜外血肿5例),小脑挫伤、脑内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合并小脑挫裂伤、脑内血肿5例,合并幕上血肿8例。4例入院时头颅CT检查正常,于入院后6~24小时复查头颅CT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5~30ml。合并枕骨骨折23例,幕上脑室系统扩张8例。

      2治疗与结果

      23例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11例非手术治疗(包括降颅压、抗感染、应用脑细胞赋活剂、预防并发症等),1例在术前准备过程中因枕骨大孔疝死亡。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手术治疗组死亡6例,重残2例,轻残5例,良好10例;保守治疗组重残1例,轻残3例,良好7例。手术治疗组死亡原因:枕骨大孔脑疝2例,肺部感染2例,颅内感染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

      讨论

      颅后窝容量小,为脑脊液循环通道所在,又有延髓生命中枢位于其中。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颅脑外伤后一旦血肿发生,极易发生枕骨大孔疝,死亡率为15.6%~24.3%[1]。随着CT的广泛应用,使颅后窝血肿能得以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减少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颅后窝血肿大多是由于枕部受伤引起的,绝大数是减速性损伤,常合并枕骨骨折。颅后窝血肿多见于儿童,且以硬膜外血肿居多,本组儿童占62.9%,其主要原因是儿童硬膜及静脉窦较牢固地附着于颅骨内板,枕部受暴力时易造成静脉窦、硬膜血管血损伤或颅骨骨折板障出血而引起硬膜外血肿。小脑内血肿主要是由于小脑挫伤皮质血管破裂出血而引起。发生迟发性血肿的原因可能为:(1)受伤时小血管出血缓慢,在第一次CT检查未形成血肿;(2)经过脱水或幕上减压后,颅内压降低,由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使小血管损伤处引起的破裂出血。

      一般认为幕下血肿<12ml、骑跨性膜外血肿<20ml可保守治疗[2],但在保守治疗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如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或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应及时复查CT,必要时开颅手术。对幕下血肿>12ml、骑跨性硬膜外血肿>20ml或横窦沟硬膜外微小血肿,且引起横窦静脉回流受阻造成严重颅高压者均须立即行枕下减压清除血肿术。小脑挫伤、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颅内压仍高时,应清除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及环椎后弓。对幕上脑室系统中、重度扩张者应行侧脑室枕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术。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1-242.

      [2]惠国桢,兰青,鲍耀东,等.外伤性后颅窝血肿[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8(2):90-91.

    ↑上一篇:交通事故致闭合性腹部损伤47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