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外伤后脑梗死1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4-08  浏览次数:677次

      作者:王秉尧 作者单位:138000 吉林松源,吉林油田总医院脑外科

      【摘要】 目的 介绍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对其发病机制加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5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6例,腰穿放液治疗5例,其中10例治愈,未残留神经损害,3例轻残,2例中残,1例死亡。结论 及时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应行常规CT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外伤后脑梗死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外伤后脑梗死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自2001年9月~2006年12月共收治16例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58岁,其中14岁以下10例(62.5%),9例为车祸伤,5例跌坠伤,2例打击伤。24 h内出现梗死症状者3例,1~5天8例,5天以上出现症状5例。

      1.2 临床表现 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者9例,无意识障碍者7例,GCS评分:13~15分者4例,9~12分10例,8分以下者2例。脑疝形成1例,头痛呕吐者12例,偏瘫6例,单瘫3例,中枢性面瘫2例,失语4例,16例病人2 h~1周均行头CT检查和复查,单纯性脑梗死5例,合并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区11例(68.75%),额叶2例,颞枕叶1例,多发梗死2例,CT值为10~20 HU,梗死范围6 mm×7 mm~40 mm×60 mm,9例行腰穿检查,其中7例为血性脑脊液。

      1.3 治疗结果 单纯非手术治疗5例,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6例,腰穿放液治疗5例,其中10例治愈,未残留神经损害,3例轻残,2例中残,1例死亡。

      2 讨论

      当每分钟100 g脑组织所流过的血液量(CBF)降至15 ml时,脑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波完全消失,此时脑细胞仍存活,但功能消失,如增加CBF在此阈值以上,脑功能可以完全恢复,当CBF降至8~10 ml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衰竭,造成细胞内水肿而使结构发生破坏,细胞死亡,形成脑梗死[1]。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使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收缩致脑组织缺血,引起脑梗死[2]。有学者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婴幼儿脑梗死的原因[3],由于儿童脑血管纤细,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轻微损伤,脑血管移位,扭曲拉长,痉挛并闭塞,因此外伤后脑梗死易发生于儿童。本组14岁以下10例,占62.5%。

      脑外伤后即出现脑血管痉挛,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管活性物质增多,血管代谢障碍,造成血管炎性损伤,引起血管痉挛,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梗死。外伤时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壁内血肿或夹层动脉瘤,引起血管狭窄或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梗死灶易发生于基底节区是由于基底节区的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走行长而迂曲,部分与大动脉呈直角分支,很少有吻合支,微栓子易于在此处发生梗死。本组位于基底节区占68.75%。

      外伤后脑梗死诊断要点:(1)多发于儿童。(2)头部受伤较轻,亚急性发病,受伤至出现梗死症状间有明显时间间隔,症状多在3~5天较典型。(3)一般意识障碍较轻,瘫痪重于意识改变。(4)CT检查可以确诊,有条件者可行MRI检查更有利于明确诊断。

      治疗:对于单纯梗死者,给予脱水、激素、钙离子拮抗剂及溶栓治疗。对于伴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甚至具有脑疝征象者,应及时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脱水、激素、钙离子拮抗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辅以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以减少刺激。综上所述,及时诊断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应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应行常规CT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有助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68-669.

      2 张剑宁,易声禹,吴声伶,等.刺激蓝斑对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2):83-85.

      3 王寿先,张振兴,魏本来,等.婴幼儿外伤后脑梗塞2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2):115.

    ↑上一篇:脑室外引流并腰穿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
    ↓下一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内皮素受体A在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表达的对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