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耳鼻喉科疾病治疗中补阳还五汤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07  浏览次数:1086次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感音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治疗应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用于治疗“因虚致瘀”之证。原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主治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方中重用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是为君药;配以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是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使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将其用于治疗耳鼻喉科的一些常见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感音神经性耳聋

    证见一侧或双侧听力下降,耳鸣如闻蝉声,劳则加重,耳内堵闷不适,耳周麻木,神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夜尿频多,舌质黯淡、舌体胖、边缘有齿痕,苔白腻,脉缓。局部检查:外耳道及鼓膜均无异常,纯音测听显示为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声导抗检查无异常。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耳窍不通。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开窍。药用生黄芪6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地龙6 g,川芎10 g,茯苓20 g,陈皮10 g,柴胡10 g,炙香附10 g。方中加茯苓、陈皮以加强健脾化湿之力;柴胡、炙香附行气通窍。

    2 耳源性眩晕

    证见头晕目眩,反复发作,发无定时,常因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敢睁眼及活动身体,动则眩晕加重,常伴有一侧耳鸣、听力下降,神疲懒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缓。局部检查:可有自发性眼球震颤,外耳道及鼓膜均无异常,纯音测听显示为一侧感音神经性耳聋,声导抗检查无异常。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晕。

    药用生黄芪6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地龙6 g,川芎10 g,桃仁10 g,茯苓20 g,清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0 g。方中加茯苓、清半夏、白术、天麻以加强健脾化湿止晕之功。

    3 过敏性鼻炎

    证见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遇冷加重,常伴有鼻塞、头痛、嗅觉下降,全身症状不明显,或常觉乏力、怕冷,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局部检查:鼻黏膜肿胀,颜色苍白或黯淡,双侧下鼻甲肥厚,鼻腔内较多清稀分泌物,鼻腔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细胞,过敏原测试可查知过敏源。本病证属气虚血瘀、鼻窍不通。治宜益气活血、通利鼻窍。药用生黄芪6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辛夷10 g,白芷10 g,苍耳子9 g。方中加辛夷、白芷、苍耳子有芳香通利鼻窍之功。

    4 慢性咽炎

    证见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哽哽不利,劳则加重,身倦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缓。局部检查: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呈黯红色,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间接喉镜检查无异常。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咽喉不利。治宜益气活血、通利咽喉。药用生黄芪6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茯苓20 g,陈皮10g,清半夏10 g,桔梗10 g,甘草3 g。方中加茯苓、陈皮、清半夏、桔梗、甘草等药以助其健脾化湿、利咽通窍之力。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退休工人,2011年3月初诊。患者半年前退休后,终日心情郁闷,落落寡欢,常唉声叹气,2个月前出现耳鸣,呈阵发性,于安静环境下较明显,曾自行服用牛黄清心丸2盒,耳鸣未减,反而夜间更加明显,影响睡眠。1周前因与家人生气,耳鸣更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遂来我科就诊。刻诊:双侧耳鸣,呈持续性,音调时高时低,有时为蝉鸣声,有时嗡嗡作响,夜间为重,影响睡眠,自觉双耳听力尚正常,常感头晕,头重,昏沉不适,情绪低落,心情郁闷,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舌质黯淡、舌体胖边缘有齿痕及瘀斑,苔白腻,脉弦。专科检查:双侧外耳道无异常,双耳鼓膜完整无充血及穿孔。纯音测听检查示:双耳8 kHz听力对称性下降至40分贝,余均在正常范围。声导抗测听示:双耳鼓室曲线均呈“A”型,声反射均正常。诊断: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轻度)、耳鸣。辨证:气虚血瘀、耳窍不利。治以补气活血、通络开窍。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60 g,当归尾10 g,赤芍10 g,地龙6 g,川芎10 g,桃仁10g,茯苓20 g,陈皮10 g,柴胡10 g,白术10 g,合欢花10、夜交藤1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耳鸣、头晕、头沉等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守方继服7剂,耳鸣仅在安静环境下才能感觉到,但不影响睡眠,食欲大增,情绪好转。

    6 体会

    受医疗条件所限,古人对耳鼻喉科疾病的认识比较局限,所以,古籍中记载单纯用于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方剂并不多见。笔者多年临证体会,耳鼻咽喉一些疾病因病程日久,临床表现多为虚证、瘀证,结合局部检查和全身症状、舌脉表现,若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均能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
    ↓下一篇:谈咽喉结核76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