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耳鼻咽喉科学》

    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病理检查分析1例

    发表时间:2009-06-19  浏览次数:935次

    作者:马俊兵 耿虹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关键词】  霉菌性鼻窦炎  霉菌性鼻窦炎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近年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新耐药菌株的出现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霉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有逐年增多趋势。由于本地区系属北方,气候干燥,此病少见,为了相互学习交流,提供本例临床资料,减少误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涕中带血,头痛4年余,于2006年11月14日来诊。近4年来反复发作性左侧头痛,近1年又发现涕中带少量血丝。鼻内镜检查:鼻黏膜增厚充血水肿、中鼻道狭窄及干酪性分泌物。CT检查:上颌窦腔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并夹杂不规则棉絮状高密度影,少数伴骨质吸收、破坏。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大量的真菌菌丝及孢子,菌丝缠绕在一起形成团块,即霉菌球。黏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无特异性改变,主要为黏膜组织慢性炎症,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血管周围、黏膜固有层内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另可见组织间质内出血,血管扩张充血。纤毛柱状上皮变短,呈立方状或伴有鳞状上皮化生,黏液分泌旺盛。真菌培养证实为曲霉菌。  2  讨论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易致病,但在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消耗性疾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下,则容易大量繁殖而致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成年人多发,未见于儿童[1]。    根据组织病理学侵袭性特征,霉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最常见,分2个亚型:(1)霉菌球:本例属此型。(2)变态反应性霉菌性鼻窦炎:Ⅰ型和Ⅲ型变态反应参与此疾病发生。此型病变一般局限于黏膜表面。主要症状有鼻塞、脓涕、涕血、头痛、牙痛、鼻臭、面部麻木或胀痛、眼胀痛或畏光流泪等。特征性症状为涕中带血丝,而反复鼻内镜检查可见出血灶,鼻涕中可出现干酪样物。上颌窦冲洗液中可见灰黑色或黄褐色豆渣样物[2]。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霉菌侵犯血管,病变超出黏膜范围。出现黏膜坏死,骨质破坏,病变可向周围组织发展甚至侵及眶内和颅内。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无痛型、急性爆发型和肉芽肿型。霉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具多样性,易误诊,在诊断中容易与细菌性鼻窦炎或鼻窦肿瘤等其他的鼻窦疾患相混淆。虽然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具有典型的CT征象,但诊断上仍需与炎症和肿瘤相鉴别。除了病史特征外,我们认为上颌窦穿刺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假如穿刺冲洗中出现豆渣样分泌物,则提示窦腔真菌感染可能。另外,如在冲洗过程中遇阻力大或不能冲洗则可能提示腔内有实质性肿块,应考虑肿瘤可能[3]。霉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最终由病理学检查确定。【参考文献】    [1] 程可佳,汪审清.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5,23(1):261.  [2] 叶放蕾.真菌性鼻窦炎24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31(3):172-173.  [3]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16-2618.

    ↑上一篇:Survivin和PTEN在鼻咽癌组织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下一篇:鼻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19例并文献复习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