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麻醉学》

    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4-04-24  浏览次数:1141次

    采取镇痛效果好、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和术后清醒快的麻醉方法是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1]。氯胺酮是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常用药物,它的麻醉效果较好,对小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干扰小,但药物剂量增加后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不宜单独用于小儿手术麻醉[2]。为探讨联用药物的麻醉效果,采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对2011年4 月~2013年6月择期手术的患儿进行麻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2013年6月入我院择期手术的9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ASA为Ⅰ~Ⅱ级,包括28例骨科手术,25例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19例唇腭裂修补术,15例尿道下裂修补术,1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时间20~100 min。年龄9个月~10岁,平均(4.65±2.89)岁,体重7.0~32.4 kg,平均(17.56±6.88)kg。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术前:上述患儿均肌内注射地西泮(0.2 mg/kg,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批号130711),阿托品(0.02mg/kg,浙江瑞新药业,批号130612)。麻醉诱导:观察组患者使用PKL液行麻醉诱导,该混合液由100 mg氯胺酮(陕西正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批号130523)、60 mg异丙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723)和40 mg利多卡因(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0815)调配而成,共10 ml,对照组仅使用氯胺酮(2 mg/kg)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观察组使用微量泵按0.3~0.5 ml/(kg·h)的标准匀速输注PKL液行麻醉维持,对照组则按3~5 mg/(kg·h)的标准匀速输注氯胺酮行麻醉维持。上述患儿均于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用药,术中酌情增减药量。

    1.3 观察指标:使用多功能监测仪对患儿的HR、MAP等指标进行监测,观察并记录患儿发生不良发生的例数和类型。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6.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时点两组患者的HR和MAP变化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各时点两组患者的HR和MAP变化情况对比(x ± s)

    指标           组别       给药前       诱导后       术中         手术结束时

    HR (次/min)   观察组   96.4±10.4    99.6±10.5    101.5±11.3    99.0±9.5

                  对照组   95.5±11.4   114.3±16.0①  115.3±13.1①  113.8±12.4①

    MAP (mm Hg)   观察组    83.9±8.2    88.9±9.0      90.1±5.1     88.4±9.5

                  对照组    83.7±7.6    99.4±8.0①    98.5±6.4①   97.2±9.3

    ① 注:与给药前比较,①P<0.05;1 mm Hg=0.1333 kPa

    3 讨论

    氯胺酮属于苯环已哌啶的衍生物,其麻醉、镇痛、镇静等药理作用均十分显著,目前在临床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小儿手术麻醉的常用药物之一[3]。但应用这种药物后患儿在苏醒期会发生躁动、梦幻等不良反应,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也较高,并且随着药量的蓄积,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还会随之增多。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上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来进行手术麻醉。异丙酚可抑制交感神经,是一种短效但起效迅速的静脉麻醉药,与氯胺酮联合使用可显著减少单用氯胺酮时发生的不良发生,同时还可起到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这两种药物联用时镇痛效果不理想。复合利多卡因可有效增强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进一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该药还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显著减轻因注射药物而产生的疼痛,三药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本次研究显示,与给药前比较,对照组诱导后、术中、手术结束时等时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明显上升,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小儿手术麻醉中应用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黄庆清,林 钗,蒋润年,等.七氟烷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40例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2):121.

    [2] 蒋 铭,沈园园.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89.

    [3] 张月群.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8):132.

    [收稿日期:2013-11-30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剖宫术中的改良式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点穿刺法麻醉的应用价值比较
    ↓下一篇:帕瑞昔布钠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