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老年医学》

    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12  浏览次数:1052次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目前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证实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但随着各种干预措施的应用,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通过对目前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对126例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3月至2O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6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81例,女45例,年龄60~85(72.4±12.3)岁。初发脑梗死74例(初发组),复发脑梗死52例(复发组)。纳人标准:年龄≥60岁;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老年非脑血管病(包括非脑血管病所致的继发性癫痫、面神经炎、睡眠障碍、低钾血症等)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60~84(71.6±11.5)岁。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1)脑出血或者有脑出血病史。(2)心力衰竭及严重肺、肝、肾疾病。(3)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严重疾病。

    2.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记录有关内容,以筛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记录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既往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房颤动、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病史)、家族史(是否有上述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体质指数、血压)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如血糖、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包括有无斑块、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内动脉的斑块数量等]。颈动脉IMT≥1.Omm为内膜增厚,局限性颈动脉IMT≥1.5mm定义为斑块[1]。高血压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脂的诊断标准为总胆固醇>5.72mmol/L和/或三酰甘油>1.70mmol/L。糖尿病采用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h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1I.1mmol/L。(2)无糖尿病症状者,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11.1mmol/L。符合其中1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按连续变量赋值,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均以二分变量赋值,年龄及其他辅助检查以实际检测值进行统计,将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igistic回归分析。是否发病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芋函c回归分析。P<0.O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单因素分析:单因素非条件Loi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HDL-C、颈内动脉斑块数量及颈动脉IMT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其中HDL-C为保护因素(OR<1),余为危险因素(OR>1)。见表1。

    2.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i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筛选方法(α人=0.10,α出=0.10),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IMT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P<0.01)。见表2。

    3.复发组与初发组危险因素比较:复发组年龄、颈动脉IMT、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与初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s)。见表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通过控制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将可能对其早期防治起到重要作用网。

    目前对于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包括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其中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体力活动减少和情绪应激等。其中高血压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玻璃样变,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最终脑组织发生缺血或梗死。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4];也有研究显示,单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均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5]。脂代谢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亦有密切关系,随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脑梗死发病危险性增加[6]。而血糖升高容易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7],同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三者可相互促进,导致病情加重。最近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及复发密切相关[8],其中软斑块、溃疡斑块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栓子来源[9-10]。而通过评价颈动脉的内膜结构、血流状况以及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可对脑梗死的发病或复发起到预测作用[11]。

    本研究中,单因素非条件Loi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脑卒中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颈内动脉斑块数量及颈动脉IMT是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为保护因素。这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但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i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IMT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而吸烟史、饮酒史、颈内动脉斑块数量、HDL-C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无关,其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年龄段的选择、样本量较小及混杂因素有关。

    本研究还进一步观察了以上危险因素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发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及颈动脉IMT与初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监测以上因素可能会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复发起到早期预防作用,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监测。两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有关。

    综上所述,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脑卒中病史及颈动脉IMT是导致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通过监测以上因素可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及复发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0):919-920.

    [2]王敏娟,李亚军,石少亭. 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浆Hcy及胱抑素-c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0,(07):859-860.

    [3]王光,王代第,杨方印. 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9):42-43.

    [4]黄旭升.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3):287-288.

    [5]del Giudice A,Pompa G,Aucella F.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J].Journal of Nephrology,2010,(15):65-71.

    [6]吴雅芳,林金秀,林建珍.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01):47-51.

    [7]邱超,沈亚雯,施德. 海岛居民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119例临床分析[J].中国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9,(03):167-169.

    [8]徐骏.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再发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16):8-11.

    [9]王丽,魏敏,刘文卫. 彩超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9):2062-2063.

    [10]郝志华,王俊明,陈春彦.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2,(06):878-879.

    [11]龚燕.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02):429-430.

    ↑上一篇:老年患者留置导尿管漏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坎地沙坦与氯沙坦在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