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7-01-06  浏览次数:351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吴建杰  山西省荣军精神康宁医院,山西 太谷 0308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59年8月—2007年9月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114 例患者中符合猝死诊断标准[1]者22 例。排除精神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窒息等有明确因素导致的死亡。

    1.2 方法

    对猝死病例,用自制调查表逐一按照病历登记有关资料,并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资料分析

    1959年8月—2007年9月共有住院患者11 076 例,死亡114 例,其中猝死者22 例,占同期死亡患者的19.3%,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199%。猝死病例中,男14 例(63.64%),女8 例(36.36%),男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40,P=0.05)。年龄30~82 岁。病程5 d~35年,住院天数1~12 775 d。

    2.2 临床诊断

    精神分裂症14 例(63.64%),情感障碍4 例(18.18%),应激障碍2 例(9.09%),乙醇所致精神障碍1 例(4.55%),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1 例(4.55%)。

    2.3 用药情况

    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舒必利、氯普塞屯、利培酮、氟西丁、戊酸钠酸钠和碳酸锂。酚噻嗪类13 例(59.09%)最多,其次是氯氮平7 例(31.82%)。酚噻嗪类中氯丙嗪10 例,奋乃静3 例。其余精神药物为舒必利2 例,氯普塞屯、氟西丁、戊酸钠酸钠和锂各1 例。抗胆碱能药物应用5 例,均为合并用药。5 例使用了镇静催眠药物,其中三唑仑2 例,阿普唑仑2 例,氯硝西泮1 例(见表1)。

    药物的联用情况,单一使用精神药物9 例(40.91%),两种精神药物联用10 例(45.45%),两种以上精神药物联用3 例(13.64%)。表1 猝死患者精神药物使用频度和剂量

    2.4 猝死发生的时间及诱因

    猝死发生在夜间睡眠中6 例,白天16 例。猝死发生时存在诱因8 例(进食2 例,排便2 例,活动1 例,兴奋躁动3 例)。

    2.5 猝死前躯体情况及猝死前的先兆

    有躯体疾病者6 例(27.27%),其中高血压2 例,心肌梗死1 例,双侧鼻息肉1 例,肺部感染1 例,营养不良1 例。猝死前有先兆3 例,四肢抽搐1 例,曾有晕厥1 例,曾感到烦躁、胸闷不适1 例。

    2.6 辅助检查

    心电图异常6 例(27.27%),其中以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较多。脑血流图提示脑供血不足1 例,头颅CT扫描提示脑梗死1 例。

    2.7 死亡原因

    本院死亡病例讨论结果为心源性猝死9 例,心源性休克4 例,药源性癫痫发作1 例,不明原因猝死8 例(所有病例均未作尸体解剖)。

    3 讨 论

    有资料报道,精神病猝死发生率为0.022%~1.07%[2]。本组猝死发生率为1.99%,与吕志中等[3]报告的0.22%相似,低于张卫东等[4]报道的0.6%,高于李刚等[5]报道的0.09%。本组猝死患者占同期死亡人数的19.3%,低于吕志中等[3]报道的25%。

    本组患者死亡前均使用精神药物,且联合药用13 例(59.09%),可能与之有关。所使用的精神药物中,酚噻嗪类最多13 例(59.09%),与石立民[6]的报道一致。有学者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及肺部疾病或呼吸功能失调引起[7]。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精神药物导致心律紊乱和传导阻滞,引起低血钾造成的室性心律失常发展为室性震颤而死亡[8]。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癫痫大发作,本组病例中有1 例在用药后曾出现过癫痫大发作,其猝死可能为癫痫发作是呼吸循环衰竭所致,在这一点上支持李刚等[5]的观点。

    本组有6 例心电图异常,提示精神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进食差、兴奋躁动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多种药物的合用,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电解质。为减少猝死的发生,住院精神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药浓度和血液电解质的监测。

    Buckley等[9]认为,老年及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本组猝死病例中,合并躯体疾病者6 例(27.27%),提示我们应加强精神疾病患者躯体疾病的处置。Ray等[10]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即使服用中等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治疗,也存在相对大的猝死危险性,建议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应特别注意选择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小的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对年老、体弱、病程长、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尽量单一用药,选择副作用小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控制在中小剂量以内。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抢救。

    调查提示,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兴奋躁动、合并躯体疾病、饱食、排便、剧烈活动、营养不良、心电图异常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干预。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73274.

    [2] 崔维珍.精神科住院的猝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296.

    [3] 吕志中,姜永珠,吴惠珍.精神病院内猝死7例临床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1):40.

    [4] 张卫东,戴天鸿,王德增,等.精神疾病患者猝死10例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2):121.

    [5] 李刚,丁志杰.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3):184.

    [6] 石立民.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39(2):118.

    [7] 程延辉,刘满莲.精神药物所致猝死15例报告[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53.

    [8]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2.

    ↑上一篇:文拉法新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观察
    ↓下一篇:暂无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