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581次

      作者:冷 敏,姜少燕,刘爱敏,安 毅, 潘娜娜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ung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住院心肌梗塞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选出符合条件的61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和干预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干预,6周后再次测评,将干预组病人干预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干预组病人SAS总分[(49.42±6.72)分∶(41.03±6.33)分]、SDS总分[(51.90±6.76)分∶( 44.33±6.91)分]均有显著降低(P<0.01)。 结论:“双心医学”模式在治疗心肌梗塞的同时,化解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达到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有助于病人全面康复。

      【关键词】 心理疗法,情绪障碍,心肌梗塞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cardiology medical mod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emotional disorder. Methods: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assessed with 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 total of 61 cases with emotional disorder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n=31, received routine med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group (n=30, received intervention of psycho-cardiology medical mode based on routine medication). Tests were done after six weeks and changes of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total scores of SAS [(49.42±6.72) scores vs. (41.03±6.33) scores] and SDS [(51.90±6.76) scores vs. (44.33±6.91) scor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intervention group (P<0.01 all). Conclusion: Psycho-cardiology medical mode can tre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atients, and is conducive to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Psychotherapy; Mood disorders; Myocardial infarction

      “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双心医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把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医护人员共同解决病人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1]。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两者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许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合并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心肌梗塞合并情绪障碍的病人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2]。因此我们运用“双心医学”模式对心肌梗塞病人从心脏、心理两方面着手,在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评估及各种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做到“心身共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0月入院的心肌梗塞病人,诊断标准参考1981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由专人负责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病人自答或询问方式),选出符合入组条件者共61例。男47例,女14例,年龄29~70,平均(56.95±9.13)岁。入组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双心”模式干预组(简称干预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所有病人既往无精神疾病病史,两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心肌梗塞部位及合并症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采用Zung焦虑(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由经训练的专职人员于病人入院48 h内进行干预前SAS、SDS测评,SAS和SDS的总积分≥40分者纳入研究,双心干预6周后再次评定。

      1.3 焦虑及抑郁分级标准

      将问卷所得数值乘以1.25为SAS和SDS总积分,依据总积分多少分为3级:SAS总积分40~49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为中度焦虑,≥60分为重度焦虑。SDS总积分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3]。

      1.4 “双心”干预对策

      1.4.1 药物干预:原发病治疗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等处理,对于重度焦虑(干预组SAS总积分≥60分2人)和抑郁病人分别给予药物地西泮5~10mg和/或盐酸氟西汀(百忧解)20mg,1次/d口服。

      1.4.2 心理干预:每周4次,每次20min,与病人进行交谈。采用倾听、疏导、启发、劝解等方法提供心理同情和支持。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病人的心理感受,对症施治。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病人, 鼓励其说出内心疑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引导病人关注外界事物, 减少恐惧心理, 调整好心态, 战胜焦虑抑郁,有助于疾病恢复。对于较重焦虑及抑郁有自杀倾向病人由专门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1.4.3 改善环境:CCU病房环境及要求制动、限制探视等一系列规定, 使病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和不安情绪,医护人员应多关心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 主动介绍周围环境,告诉病人使用监护仪、注射泵、吸氧等仪器及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 以消除疑虑恐惧情绪,树立安全感。

      1.4.4 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生活注意事项、个人护理、心理保健,告知用药目的等,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判断疾病, 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对疾病发作的应激能力。随着医学发展,通过治疗,心肌梗塞病人完全可以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为病人提供一种专业支持, 增强自信,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的发生。

      1.4.5 行为疗法:向病人讲解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使其理解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应用健康的信念引导人们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努力改变易患病因素。A 型行为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障碍, 改良行为比改变其它易患因素更为重要。Rozanski等明确提出行为心脏病学(behavioral cardiology)[4] ,心内科医护人员应通过早期发现致病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4.6 运动疗法: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活动方案,使参加合理的体育锻炼,以户外运动为主,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有氧运动。这样既提高心脏对运动的耐受力,又极大调动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4.7 放松疗法:指导病人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渐进性的肌肉放松[5] 、音乐疗法[6]等方法,每天2次,每次20min,可明显降低焦虑水平。为克服病人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情趣亦非常重要,如养花、钓鱼、书法、绘画等,既合理利用时间,又放松心情,有利于心理障碍的克服。

      1.4.8 社会支持: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生活所需和心理状态,尊重病人的合理要求, 并与家属及单位领导沟通, 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和经济帮助。抑郁和社会支持感知度低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拮抗应激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被视为应激反应的缓冲剂,对健康能提供保护作用。

      1.4.9 出院干预:Frasure 等人调查随访了222 例心肌梗塞出院后的病例, 发现6个月后, 有12例发生了心源性死亡,而且抑郁情绪是死亡的一个明显预示因素[7]。因此尽早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应该把病人视为对自己的康复享有优先发言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通过电话回访、按时复查、定期召开心肌梗塞病人病友会等形式了解心理状态、病情、生活质量等,并给予指导,实现全程照顾目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干预组病人SAS评分在干预6周后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32.28,P<0.001);常规治疗组SAS评分在常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也有显著降低(t=2.56,P<0.05)。见表1。

      干预组病人SDS评分在干预6周后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15.34,P<0.001);常规治疗组SDS评分在常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也有显著降低(t=2.31,P<0.05)。见表2。

      干预前,两组病人的SAS、SD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SAS、SDS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1),见表2。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多研究显示心肌梗塞病人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伴随一系列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紧张、强迫、疑病、癔症等[8],焦虑、抑郁常见,文献报道心肌梗塞病人焦虑的发生率为25%~80%[9,10]。Crowe等[11]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后常出现抑郁,并持续数月。病人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可能与对疾病本身的恐惧,担心疾病再次发作,昂贵的医疗费用,担心丧失工作、生活能力,失去家庭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12,13]。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被认为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人病情, 严重者可促使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使危险性骤增[14]。Moser等[15]报道,焦虑状态的病人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非焦虑状态病人的4.9倍。大量研究证明,负性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功能亢进,引起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及血管紧张素Ⅱ,导致心肌缺血,引起或加重心绞痛;增加心率,升高血压促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快破裂,从而引起心肌梗塞及心源性猝死[16]。

      目前人们对心理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之间的关系认知水平较低,尽管情绪障碍在心肌梗塞病人中的发生较频繁,但其漏诊率却非常高。为更有效地减少或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就应该懂得并学会早期检测和发现各种心理行为和社会致病因素,并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华佗的《青囊秘录》就曾指出“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由于医护人员在临床一线接触病人最密切、发现病情变化及心理问题最及时,故应用“双心医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心内科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和掌握心理知识和技术,自觉实践“双心医学”模式,以人为本,尽心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心医学”模式尊重病人个体的感受,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多种措施促进病人心血管和心理双健康,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实现新的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大一,于 欣.双心医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 [J].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3] 李 健,张承英,李铁山.老年脑卒中合并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分析及综合干预对策[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4):296-297.

      [4] Rozanski A,Blumenthal JA,Kaplan J.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atha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2192-2217.

      [5] 周晓荣,刘美丽,赵 玲,等.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18(10):746-747.

      [6] 张 虹,李利平,李典琳,等.音乐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焦虑水平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5):519-521.

      [7] Frasure-Smith N,Lespérance F,Talagic M.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act on 6-month survival[J]. JAMA,1993,270 (15):1819-1825.

      [8] 叶志荣,杨菊贤.冠心病、高血压与心理障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1997,6(4):313-315.

      [9] Lane D,Carroll D,Lip GYH.Anxiety,depression and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Is there a causal association? [J].J Am Coll Cardiol,2003,42:1808-1810.

      [10] 曾静妮.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分析及对策[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10(2):94.

      [11] Crowe JM,Runions J,Ebbsen LS,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 PsychiatryMed,1992,22:133-146.

      [12] 方润领,蒋玉卉,宋江山,等.心肌梗死病人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382-1383.

      [13]邴 洁,张淑美.心理干预对青年急性心肌梗塞后抑郁患者的康复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2):190.

      [14] 王会霞.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疏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 1071-1072.

      [15] Moser DK,Dracup K.Is anxiety earl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ischemic and arrhythmic event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6,58(5):395-401.

      [16]崔爱环,周玉珍.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病人心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885-887.

    ↑上一篇:胱抑素C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应激源强度对心肌梗塞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清学标记物和心理情绪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