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4-01  浏览次数:512次

      作者:韩琼  作者单位:甘肃庆城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2月~2009年12月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观察心电图、心绞痛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血脂水平方面有无明显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

      资料与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12月住院的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诊断符合WHO指定的诊断标准[1]:除外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使用抗凝药物有有禁忌证的患者,心绞痛分级标准按1972年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2]。治疗组37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6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9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5例,变异型心绞痛2例。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4.5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4例,变异型心绞痛1例。两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常规使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2次/日,辛伐他汀20mg口服,1次/晚,疗程2周。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基本消失,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心电图恢复正常或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减轻,血LDLC水平下降至正常;②有效:1个疗程后,心绞痛发作基本消失,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改善,血LDLC水平有下降;③无效: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改变,血LDLC水平无下降。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见表1、2、3。

      由表1可以看出,肝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效率及有效率有差异高度显著性。

      由表2可以看出,肝素组较常规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组较常规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LDLC水平下降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表1 2种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比较表2 2种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比较

      组别心电图变化改善无变化恶化合计改善(%)无变化(%)恶化(%) 肝素组30703781.0818.920常规组121623036.6753.336.67合计422326761.1934.332.99 注:X2=12.39,P<0.005表3 2种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LDLC水平比较 注:X2=12.29,P<0.005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粥样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破裂、斑块内出血[3],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Ⅲ因子,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同时富含于脂质核心内的组织因子就会暴露并和因子Ⅹa构成组织因子复合物,引起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从而使新的血栓形成,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因此抗栓治疗成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4]。近年来国内外致力于低分子肝素的开发利用,生成分子量4000~6500间的肝素片段,因分子量小,不易被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Ⅳ因子中和,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得以增加,而抗血小板诱发大出血的作用大为减弱,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作用及小[5],加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达98%,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量效关系明确、无需血液学检测、停药后无反跳、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本组观察的67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发现心绞痛的症状均得到控制,同时能减轻心电图缺血性ST段的下降幅度,缩短总缺血时间,67例患者无1例发生出血,证明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损伤内皮的修复,延缓斑块的进展,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67例患者中,经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LDLC水平下降率达86%,且无1例发生肌肉疼痛及肝功异常,说明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2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5.

      4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5):333-336.

      5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新论.大众医药网,2006,3:29

    ↑上一篇:炎症因子与慢性心力衰竭
    ↓下一篇:低分子肝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