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老年人血压变异性与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13  浏览次数:510次

      作者:王继业,邓玉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老年病一科,广东 广州 510010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老年人发生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与多种因素相关。而血压变异性(BPV)作为一项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新指标,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BPV与高血压早期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与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初步观察并分析比较老年人BPV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身特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就诊并经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证实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的老年人120例;其中,男93例,女27例,年龄60~89(平均72.2±17.6)岁;均经病史、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清学分析等检查排除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脑梗死、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等疾病。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性的总变异系数(BPSVC),按BPSCV值大小分成两组:高BPSVC(>12.16%)组,62例,男47例,女15例,年龄62~89(平均73.9±17.8)岁;低BPSVC(≤12.16%)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60~87(平均69.6±16.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和24 h平均血压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日本尼氏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记录仪按标准要求将袖带缚于受检者右上臂(肘窝上两指),箭头对准肱动脉搏动处,松紧合适。白昼(6:00~22:00时段)和夜间(22:00~6:00时段)均每30 min测量1次,要求作息时间与仪器设定的昼夜时段一致。测量时间不少于24 h,有效读数不低于95%。经数据统计分析得出24 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的PLUSPV型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模拟12导联,连续监测至少24 h,要求记录基本无干扰,不影响分析统计结果。电脑自动分析统计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频发房性及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律失常(多源或多形性,频发、二、三联律,成对,RonT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的昼夜发生次数。

      1.3 统计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内及组间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24 h、白昼及夜间各时段动态血压及BPV比较,见表1。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白昼低BPSVC组高于高BPSVC组(P< 0.05),夜间高BPSVC组明显高于低BPSVC组(P<0.01),而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4 h和夜间高BPSVC组明显高于低BPSVC组(P<0.01),而白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高BPSVC组室性心律失常夜间明显高于白昼(P<0.01),而室上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白昼与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BPSVC组室上性期前收缩白昼明显高于夜间(P<0.01),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白昼与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高BPSVC组和低BPSVC组24 h、白昼、夜间各时段动态血压、BPV及心律失常比较

      3 讨 论

      BPV又称血压波动性,表示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生理上血压波动是由于环境刺激、遗传因素和心血管调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BPV是除心率变异外的另一个能定量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指标,主要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调节的动态平衡〔1〕。

      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水平相同的老年人BPV越大,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可能的机制为:①短程BPV主要受压力反射调节〔2〕,动脉压力反射敏感性与BPV呈负相关。压力反射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大动脉和中动脉的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顺应性降低致压力反射的传入信号减少使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致BPV增高。②长程BPV主要受自主神经对心血管中枢的影响,心律失常的昼夜节律性也与自主神经的张力变化有关〔3〕。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常受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减弱,致长程BPV增大。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低使乙酰胆碱分泌减少,这种神经体液调节的改变通过兴奋或相关离子通道的活性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改变其电生理特性致自律性异常,产生折返或触发活动从而诱导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BPV(尤其是夜间)越大神经平衡功能失调更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也更大。③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可能也是一个影响长程BPV的重要因素〔4〕。靶器官损害与BPV呈正相关,且与夜间BPSVC相关性最强〔5〕,高BPSVC者亚临床粥样硬化更明显,BPV增大也更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也更大。老年人心脏血管硬化、辧膜退行性改变,心脏及其血管顺应性减低,心肌供血不足,易出现电生理紊乱,从而产生心律失常。已有动物实验证明BPV对心血管损害比血压水平更重要〔6〕,虽然本研究资料所有病例在形态学上均无明显左心室肥大,但可能亚临床的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已存在。血压水平和基础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当的老年人BPV(尤其是BPSVC及夜间BPV)越大,自主神经及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受损就更明显,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也就越高,两者呈正相关性。所以,BPV对判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着较重要的临床意义,还可作为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及靶器官受损状况评估的一项指标〔7〕。

      【参考文献】

      1 Parati G,Faini A,Valentini M.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in hypertension〔J〕.Curr Hypertens Rep,2006;8:199204.

      2 单德华,唐丽萍.血压变异性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1999;14(6):3801.

      3 王丽华,谭华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者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5):14112.

      4 Van Vliet BN,Hu L,Scott T,et al.Cardiac hypertrophy and telemetered blood pressure 6 weeks after baroreceptor denervation in normotensive rats〔J〕.Am J Physiol,1996;271:175969.

      5 邹 操,刘志华,宋建平,等.24 h平稳降压对高血压靶器官保护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3):1557.

      6 Miao CY,Xie HH,Zhan LS,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P level in determination of endorgan damage in rats〔J〕.J Hypertens,2006;24(6):112535.

      7 杨锐英,张丽芳,张金莉,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形态及系数对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401.

    ↑上一篇:口服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4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及率压乘积的变化与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