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心血管病学》

    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高敏性C反应蛋白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506次

      作者:韩可,陈漠水,黄晓娇,邢波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海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海南 海口市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之间关系。方法:入选疑诊冠心病患者101例,行冠脉造影测量其中心动脉压力 [按脉压分为: 高脉压组(≥50mmHg)、中脉压组(40~49mmHg)及低脉压组(<40mmHg)]、用间接测压法测量右上肢血压[分为高脉压组(≥60mmHg组)、中脉压组(50-59mmHg组)及低脉压组(<50mmHg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低脉压组(8.88 ±0.91) mg/L∶中脉压组(15.63 ±2.93) mg/L∶高脉压组(27.24 ±3.87) mg/L],hs-CRP水平低脉压组显著低于中脉压组,中脉压组显著低于高脉压组,P均<0.05;而在外周动脉高、中、低脉压组,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炎症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关键词】 血压,C反应蛋白质,冠状动脉疾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of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CAP)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Methods: A total of 101 patients who were suspected as CAD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was measur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divided into: high pulse pressure (PP)group(PP≥50mmHg), medium PP group(PP=40~49mmHg), low PP group(PP<40 mmHg)according PP]. Blood pressure of right upper limb was measured by in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and serum level of hs-CRP was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Results: Level of hs-CR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ong with PP of CAP increase [low PP group (8.88±0.91) mg/L vs. medium PP group (15.63±2.93) mg/L vs. high PP group (27.24 ±3.87) mg/L, P<0.05 all among three groups]. For peripheral aortic pressu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among low PP group, medium PP group and high PP group (P>0.05). Conclusion: Level of hs-CR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ong with PP of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increase. It suggests inflammation takes part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esions of large vessels.

      Key words:Blood pressure; C reactive prote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中心动脉压(CAP)是指主动脉根部血管所承受侧压,是以血液充盈压为基础,有节律的心室收缩射血和外周阻力共同形成。心室收缩时将血射入主动脉,主动脉弹性扩张,在心室舒张期,大动脉弹性回缩,,以继续推动血液流向外周。当血管收缩、动脉弹性减退或僵硬度增加时,使SBP升高,PP增大,中心动脉的PP增高是发生心血管危险的最强的预报因子。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能反映全身和局部炎症反应的敏感的炎症标志物, 可直接导致血管及其内皮细胞的促炎症状态,最终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本研究探讨CAP与HS-CRP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疑有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者,共101例,其中男73例、女28例,年龄40~75岁,平均58岁。

      1.2 方法

      1.2.1 中心动脉压的测量:采用有创测量法。冠脉造影时将造影导管置于升主动脉根部,导管外端经换能器外接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压力曲线,在测量前保证各管道连接紧密,无漏液、漏气,并严格校零。当压力曲线平稳后观察连续lO个稳定的中心动脉压力波,记录中心动脉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根据王中华等研究[1]将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50mmHg组)、中脉压组(40-49mmHg组)及低脉压组(<40mmHg组)。

      1.2.2 外周血压:采用间接测压法测量右上肢血压。根据Faust o等研究[2]将外周动脉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60mmHg组)、中脉压组(50~59mmHg组)及低脉压组(<50mmHg组)。

      1.2.3 hs-CRP检测:全部研究对象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 ml,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hs-CRP(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正常参考值为0.00~8.00 mg/ 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高脉压组、中脉压组及低脉压组hs-CRP溶度间的变化,其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

      2 结 果

      2.1 CAP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CAP高脉压组共34例,中脉压组31例,低脉压组36例。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确诊冠心病者55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46例;高脉压组的冠脉狭窄≥50%者显著多于低脉压组,见表1。

      2.2 CAP与hs-CRP含量的关系

      CAP高脉压组的hs-CRP含量显著多于中脉压组(P=0.020)低脉压组(), 中脉压值组的hs-CRP含量量显著多于低脉压组(P=0.034),见表2。

      2.3 外周动脉脉压与hs-CRP含量的关系

      外周动脉的hs-CRP含量:高脉压组与中脉压组,中脉压组与低脉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3。高脉压组共34例,中脉压组31例,低脉压组36例。冠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确诊冠心病者55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46例,各脉压组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情况见表1,各脉压组血浆hs-CRP含量(mg/L)见表2。表1 主动脉脉压高、中、低脉压组与冠状动脉狭窄计数 表2 主动脉脉压高脉压组与中、低脉压组计量资料比较表3 外周动脉脉压高脉压组与中、低脉压组计量资料比较

      3 讨 论

      中心动脉压是指升主动脉根部所承受的侧压力,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中心动脉SBP是左室收缩期的后负荷,DBP是冠脉灌注的决定因素。中心动脉压有别于外周动脉压。Agabiti-Rosei等[3]研究提示中心动脉压是重要脏器血液灌注的根本,是心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标记。因此中心动脉压是临床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了解的关键参数,其测量分直接法与间接法,前者能真实反映主动脉根部的压力。脉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成正相关,在预测大动脉病变危险性方面优于SBP和DBP[4]。脉压差的增大导致动脉血管更大的牵拉,使动脉壁张力增大,弹力纤维容易疲劳和断裂及血管内皮损伤,从而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动脉粥样硬化也使中心动脉压脉压差增大。国内段媛媛等研究[5]表明中心动脉脉压值每升高10mmHg,发生冠状动脉三支粥样硬化性病变风险增加19%。本组资料显示中心动脉压高脉压值组与中脉压值组、中脉压值组与低脉压值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脉压值组与低脉压值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明中心动脉脉压的增大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发展。

      大量证据显示,炎症在动脉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6]。炎症标记物hs - CRP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在人体内hs-CRP能长时间保持恒定,不受进食和时间的影响,易于血中检测。CRP常规是用于炎症的标志物,在发热、感染、各种炎症、创伤时会显著升高。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扩展的一个重要病因。动脉内的轻微炎症是一个引发刺激、损伤、愈合的循环,在长达十年或几十年的进程中周而复始、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狭窄或粥样硬化。美国心脏协会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将高敏性CRP(hs – CRP,免疫比浊法) 用于心脏大血管病危险的评估,hs - CRP < 1.0mg/ L 定义为低危,1~3mg/ L 为中危, > 3.0mg/ L 为高危。本研究结果表明, 中心动脉压高脉压组(≥50mmHg组) hs-CRP整体阳性率及血浆含量高于中、低脉压组, 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而外周动脉血压各组间的hs-CRP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中心动脉压脉压高低程度与hs-CRP正相关,炎症参与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中华,谢莲娜,钟雪炎,等.脉压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2(10):103-105.

      [2]Avanzini F,Alli C,BoccanelliA, et al.High pulse pressure and low mean arterial p ressure: two predictors of death after a myocardial infarcti on[ J].Hy pertensi on, 2006, 24: 2377- 2385.

      [3]Agabiti-Rosei J, Mancia G, O′RourkeMF, et al.Centr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a consensus document[J].Hypertension, 2007, 50 ( 1): 154 - 160.

      [4]王宏宇,胡大一,马志敏,等.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5-87.

      [5]段媛媛,刘惠亮,马东星.中心动脉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0(16):881-884.

      [6]Muhlestein JB,Anderson JL.Chronic infect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ardiol Clin,2003,21(3):333-362.

      [7]赵云慧,秦 毅,刘相星,等.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9(12 ):1482-1483.

    ↑上一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与脑钠肽的关系
    ↓下一篇:美托洛尔和福辛普利治疗老年无症状心力衰竭疗效评价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