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小儿肠套叠的钡剂灌肠造影X线与CT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5-04-27  浏览次数:2001次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邻的肠管导致的肠梗阻,发生套叠的肠道,就像单眼的望远镜收起来一样。肠套叠多发病于小儿,由多种因素引起[1]。近代医学对肠套叠的病理生理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死亡率仍然很高[2]。当前对于肠梗阻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病史和放射学检查。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多排螺旋CT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可以全方位、立体直观地显示小肠腔、壁及肠外毗邻结构,从而有利于诊断。笔者具体对比了小儿肠套叠的钡剂灌肠造影X线与CT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2013年7月选择我院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70例。入选标准:符合肠套叠的诊断标准;年龄1~6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黑便等;心、肝、肾功能正常;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5±0.44)岁;其中既往有手术史8例,外伤史1例;肠套叠的直径1.3~2.2 cm,平均(1.72±0.21)cm。

    1.2诊断方法:X线诊断:常规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行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适当时按仰卧位、俯卧位分别摄片。 CT诊断:选择飞利浦16排CT,CT扫描范围上包膈顶、下及腹股沟。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 0 kV,管电流为260 mAs,扫描准直器0.6 mm,螺距1.0,层厚5 mm。CT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注射液,均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1.3图像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与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取信两位医师的共同影像诊断为最终诊断结果,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取得一致诊断结果。

    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检出率对比采用χ2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表现:小儿肠套叠的X线表现为管腔狭窄,扩张度较差。CT表现为肠管呈节段性或普遍性扩张、积液、积气。。肠套叠的CT表现注:A、B都为轴位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可见到肠套叠的三层结构〖TS)〗

    2.2检出率对比:经过分析,X线的检出率为92.9%,C T的检出率为10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多发生于小儿身上,小儿肠套叠都是器官源性的,多因先天疾病所致。肠套叠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而且会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紊乱[3]。肠套叠约占肠梗阻的10%左右,由于小儿肠套叠起病急,进展快,又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常延误治疗以致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对肠套叠的病理生理学认识提高,诊断方法特别是影像学诊断方法发达,预后效果有很大提高[4]。虽然腹部X线平片由于其方便、价格便宜而仍成为肠套叠患者的首选检查,但显示信息量比较少,导致检出率不高。而肠套叠的CT征象具有特征性,包括肠腔的同心圆样改变,可见低密度系膜卷入其中,有时还会直接显示原发病灶[5]。本组资料小儿肠套叠的钡剂灌肠造影X线表现为管腔狭窄,扩张度较差。CT表现为肠管呈节段性或普遍性扩张、积液、积气。同时螺旋CT检查可见到肠套叠的三层结构,最外层是套鞘,最内层是套入的肠管,中间层是卷入的肠系膜及脂肪;而结合增强扫描,往往能够提示引起套叠的肿瘤的存在。同时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和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图像在诊断肠套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能很好地诊断肠套叠,可以增加确诊或排除肠套叠的可信度[6]。本组资料X线的检出率为92.9%,CT的检出率为10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总之,相对于X线,小儿肠套叠的CT诊断能提供给临床医生有关肠套叠的原因、部位等有用的信息,有利于临床医师进行诊断,从而制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4参考文献

    [1]吴晔明,肠套叠.小儿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339-136 8.

    [2]于吉人,梁廷波,郑树森,等.成人小肠套叠12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18(2):484.

    [3]程英升,宋富珍.小肠疾病影像学诊断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 5(7):669.

    [4]王建军,杨培金,李树金,等.螺旋CT动态增强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5):427.

    [5]李艳英,闫文颖,张在人,等.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绞窄性和单纯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246.

    [6]陈培友,邱雷雨,石乃昌,等.多排螺旋CT在粪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123.

    [收稿日期:2014-01-20编校:徐强]

    ↑上一篇:儿童纽扣式电池鼻腔异物致鼻化学腐蚀伤的防治及护理体会
    ↓下一篇:儿童外伤性前房积血99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