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1-02  浏览次数:783次

      作者:邵治国,邓晓兰  作者单位:荆州市中医医院肾内科,湖北 荆州

      【关键词】 IgA肾病,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法

      IgA肾病位居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首位,为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发病之一,大约30%~40%的患者在发病2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1]。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于尿蛋白<2.5 g/d的IgA肾病常采用雷公藤治疗,但其不良反应大,使用受到限制。近年临床使用霉酚酸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价格较为昂贵,且尚未得到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因而,积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有重要意义。笔者对30例IgA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年龄16~65岁;②全部病例经肾活检并结合临床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③血肌酐≤133 μmol/L。

      排除标准:①紫癜性肾炎、肝硬化性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病患者;②除外非肾小球性血尿,如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结核等;③24 h尿蛋白定量≥3.5 g者;④肾穿病理报告不是由三甲医院报告者;⑤伴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严重心脑血管病患者;⑥缺乏依从性者。

      1.2 一般资料

      56例IgA肾病者均为本院2006年1月-2008年8月期间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6~64岁,平均(31.13±10.09)岁;病程2~108个月,平均(28.3±13.2)月;病理分级按Lee氏分级系统分为:1级2例,2级10例,3级14例,4级4例。西药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6~65岁,平均(32.07±11.14)岁;病程4~96个月,平均(27.6±14.7)月;病理分级按Lee氏分级系统分为:1级2例,2级9例,3级12例,4级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级等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 中医辨证分型

      依据原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1996年通过的“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标准”[2],并结合《中医临床肾脏病学》[3]中标准进行分型。治疗组30例中气阴两虚型22例,占73.3%;脾肾气虚型5例,占16.7%;脾肾阳虚型3例,占10.0%。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服用雷公藤多甙片1~1.5 mg/(kg•d),洛丁新10 mg/d及潘生丁225 mg/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按中医辨证加用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以补气滋阴为主,药用太子参、黄芪、生地黄、山药、麦冬、沙参、枸杞子、墨旱莲、牡丹皮、仙鹤草等;脾肾气虚型以健脾补肾益气为主,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山药、茯苓、女贞子、墨旱莲等;脾肾阳虚型补脾温阳为主,药用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山药、党参、炮姜、淫羊藿、巴戟天、附片、当归、枸杞子、墨旱莲等。三型中夹瘀者均加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等。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6 疗效标准

      参照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慢性肾炎疗效标准”[4]而定。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尿红细胞持续阴性,尿蛋白定量<0.2 g/24 h;基本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尿红细胞持续减少>50%;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尿红细胞持续减少>25%;无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IgA肾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表2 2组IgA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5

      3 讨论

      IgA肾病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或毛细血管袢内皮下有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引起病理损害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特效治疗措施,多数主张应根据IgA肾病的临床类型采取分型治疗[5]。对24 h尿蛋白<2.5 g的患者,多采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但其对肝功能的损害较大,限制了其使用。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本病病机为脾肾气阴两虚,血不归经;陈氏[6]将本病分为气虚夹瘀与阴虚夹瘀型,但不外乎气虚阴虚为根本。本观察也证实了本病症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故根据辨证分型予以中药施治,每方均有补气滋阴药物,如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党参、黄芪等,可减轻雷公藤多甙片引起的阴虚火旺之证;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能补气健脾摄血。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减少慢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排出,抑制激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和下调激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表面CD44 mRNA的表达[7];女贞子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8]。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明显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减轻雷公藤多甙片对骨髓和性腺的抑制,保护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 Samuels JA, Strippoli GF, Craig JC, et al.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s for 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Nephrology,2004,9(4):177-185.

      [2]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标准[J].中医杂志,1996,37(10):627.

      [3] 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52.

      [4] 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6):355-357.

      [5]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IgA肾病的诊断及治疗规范[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4,13(3):253-255.

      [6] 陈以平.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0.

      [7] 余 凌,李京子,王海燕,等.黄芪当归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96-398.

      [8] 李 璘,丁安伟,孟 丽.女贞子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2):11-12.

    ↑上一篇: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36例分析
    ↓下一篇: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42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