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儿科学》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3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2  浏览次数:700次

    作者:陈有海 李占宝   

    作者单位:111000 辽宁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症  探讨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对本院收治的3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母乳喂养21例,有腹泻病史21例,抗生素用药史17例为主要病因。 对单纯母乳喂养,腹泻及使用抗生素的患儿,在常规预防的同时应注意强化预防措施。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1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11例;足月儿23例,早产儿8例;年龄28天~3月25例,3~6月6例;单纯母乳喂养21例,占67.7%,混合喂养10例,占32.3%;病前有呼吸道感染15例,占48.4%,腹泻史21例,占67.7%,新生儿期高胆红素2例,占6.5%,有抗生素用药史17例,占54.8%。   1.2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血18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5例,颅内出血18例。颅内出血以前囟饱满、凝视、惊厥或脑膜刺激症为首发症状,全部病例均有贫血。  1.3  实验室检查  贫血31例,其中,血色素<60g/L12例,60~90g/L19例;出血时间延长22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8例;脑脊液检查10例,均有不同程度血性脑脊液;头颅MRI13例,其中,颅内血肿11例,脑室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以上病例有重复)。  2  结果  住院后给予静脉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15~10mg/d,连续3~7天,并予对症支持治疗、脱水,地塞米松,输新鲜血等,其中死亡2例,放弃治疗4例,治愈25例。  3  讨论  3.1  病因  ①纯母乳喂养儿维生素K摄入不足易患本病。有报道,单纯母乳喂养儿发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牛乳喂养儿的15~20倍,本组病例单纯母乳喂养发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倍于混合喂养儿,而无1例牛乳喂养儿发生。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约为15ug/L,仅为牛乳中含量的1/4。母乳喂养儿肠道菌以乳酸杆菌为主,该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1]。②因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甚至杀灭肠道益生菌,使维生素K合成障碍[2]。本组病例有抗生素用药史17例,多在用药1周后出现了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③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吸收,肝脏本身疾病导致维生素K利用障碍易诱发本病[2]。在提倡母乳喂养及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的大环境下,此两种病因尤为突出,应予高度重视。  3.2  预防  ①纯母乳喂养儿常规肌注维生素K10mg/月,连用3~4月[2],或口服每次2.5mg/10天,连续服3~4个月。生后肌注了维生素K者,20天后应继续口服补充。许多资料证明生后补充一次并不能预防新生儿后期发病[1-2]。②指导母乳喂养的母亲口服维生素K1,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浓度及婴儿血清维生素K浓度,从分娩后持续服12周,每日服5mg比2.5mg效果好[1]。③对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阻塞性黄疸以及肝病等婴儿重点预防[2]。④对有早产先兆的产妇应继续注射维生素K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1]。⑤对使用抗生素,尤其用药时间超过5~7天,可常规给予维生素K预防用药。值得注意的是肌注维生素K的弊端渐被人们注意到,如较高的超生理血药浓度、注射部位出血、感染、引起肌肉痉挛,注射溶液中的辅剂等都是弊端,尤其是英国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示,肌注维生素K预防与以后加倍发生癌症有关,因此除瑞典和美国外,许多欧洲国家已改为口服预防,并趋向于更受欢迎[1]。因此,我们认为在预防用药时能口服给药者尽量避免肌注用药。

    【参考文献】    [1]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预防的进展[综述][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2:133-134

      [2]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27例病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1:10

    ↑上一篇:儿内科常见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下一篇:257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病例辩证论治回顾性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