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其他》

    不同剂量普罗帕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1  浏览次数:803次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在中老年人中多发,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1]。目前治疗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刺激迷走神经、射频消融、植入式自动除颤、药物治疗、食管调搏复律等,不过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方法。在药物类型中,普罗帕酮是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其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对于剂量的判断还在商榷[2]。笔者具体探讨了不同剂量普罗帕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入选标准:符合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有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观察前12小时未服用过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志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8岁,平均(56.22±6.53)岁;平均身高(166.65±7.87)cm,平均体重(63.19±9.95)kg;发作频度(6.30±0.59)次/年。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发作频率等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各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以5 mg/kg治疗,治疗组给予1 mg/kg治疗,两组都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20 ml溶解后进行注射治疗,均在心电监护下于5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两组都治疗1周。

    1.3疗效判定:显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1个月内无复发;有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1个月内再度发作或反复短阵发作;无效: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同时观察两组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疗效: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不良反应: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恶心、低血压、一过性心动过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临床发病急,可诱发休克、心力衰竭,可导致室速、室颤而危及生命。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药物治疗仍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基本手段。不过药物治疗是双刃剑,过多使用可导致不良反应[3]。普罗帕酮为Ic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其可以减慢心房、心室状况。同时有轻度Ca2+拮抗作用,轻度的β-受体阻滞和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适用于治疗各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别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剂量应用中,有学者研究认为剂量越高,疗效越好[4-5]。但是过高的剂量会导致相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恶心、低血压、一过性心动过缓等。当前有研究推荐应用方法为普罗帕酮35~70 mg(或1~2 mg/kg)直接静脉给药[6]。本组资料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恶心、低血压、一过性心动过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总之,普罗帕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很好的疗效,其中小剂量的应用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Numata T,Abe H,Nagatomo T,et al.Effect of a single oraldose of pilsicainide on pacing threshold in pacemaker patients withand without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Jpn Circ J,2010,64(10):750.

    [2]马倩,邹俊强.顿服心律平与静脉心律平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70.

    [3]曹克将,陈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14.

    [4]董军亚,黄体钢,张健.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起搏功能影响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6,34(6):442.

    [5]姚均迪,赵峰,蒋逸风,等.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2):100.

    [6]王景峰,罗年桑,朱纯石.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对心脏感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2):74.

    ↑上一篇:思密达联合氯丙嗪保留灌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上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与安全性对比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