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肾细胞癌病理分类的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1362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马建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关有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郑 闪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吕 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陈 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宋 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 100021

    随着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增进了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深入了解,2004年WHO[1,2]依据RCC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还集合了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影像学情况、体细胞遗传学和预后等相关信息对肾癌组织病理学进行了新的分类,现在的观点认为肾细胞癌是由不同亚型组成的一组疾病,每个亚型都具有独特的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点。为使大家尽快掌握新的分类标准,现将有关2004年WHO肾癌组织病理学分类及临床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1 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的高发年龄是50~70岁,男女比例约为2∶1。无症状肾癌占33%~50%[3]。临床表现可有血尿、腰痛,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CT增强扫描以“快进快退”为其特点。

    透明细胞癌约占RCC的60%~85%。大部分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是单侧单病灶,2%~5%的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双侧肾脏或单侧多中心病灶,而遗传性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双侧多病灶。肾透明细胞癌大体标本切面多呈实性,因癌细胞含有脂质而呈黄色,肿瘤中常见坏死、出血,10%~25%的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有囊性变,10%~20%癌组织中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从而使切面呈五彩状着色。镜下,癌细胞胞浆透明空亮,形成密集的腺泡及管状、囊状结构,肿瘤内有纤细的血管网。以往曾使用的“肾颗粒细胞癌”,现划归为高分级的肾透明细胞癌。伴有囊性变的患者预后好于实性透明细胞癌患者[4~6]。2%~5%的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含有肉瘤样结构,提示预后不良[1,2]。

    2 乳头状肾细胞癌

    在美国,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被称为嗜色肾细胞癌(chromophilic RCC),其发病年龄、男女发病率比例以及症状和体征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常见于长期血液透析和获得性肾囊性疾病的患者[7,8]。一般认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上无特殊性,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CT增强扫描时表现为缺血供的肿瘤,肿瘤强化不如典型透明细胞癌强化明显。

    乳头状肾细胞癌约占RCC的7%~14%。病变累及双侧肾脏和多灶性者相对多见,有些文献报道近40%为多中心性病灶[9~12]。肿瘤多呈灰粉色,出血、坏死、囊性变多见,质地软,颗粒状,部分区域呈沙粒样外观。镜下以乳头状或小管乳头状结构为其特点,乳头核心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胆固醇结晶。可分为Ⅰ型:肿瘤细胞较小,胞浆稀少,细胞呈单层排列。Ⅱ型: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瘤细胞核分级高,细胞核呈假复层排列。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多灶性病变较Ⅱ型常见。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好于肾透明细胞癌,其中Ⅰ型患者好于Ⅱ型。但也有报道高分级以及晚期乳头状肾细胞癌预后不良[13,14]。

    3 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发病平均年龄6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CT显示:瘤体常较大,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明显,内部密度均匀,多无坏死和钙化。

    嫌色细胞癌约占RCC的4%~10%。肿瘤多为单发性实体肿瘤,无包膜但边界清楚,切面呈质地均一的褐色,可见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镜下,癌细胞大而浅染,细胞膜非常清楚,胞浆呈颗粒状,核周有空晕。Cindolo等[15]总结了文献报道的523例肾嫌色细胞癌临床资料,分期在pT2以下的病例比例占53%~95%。术后5年生存率78%~100%,死亡率不到10%。但Renshaw等[16]报道在25例嫌色细胞癌中有7例为高分级,并最终出现远处转移。

    4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的男女发病率为3∶1。B超、CT、MRI检查都可显示为多房囊性肿物,可见不均匀的间隔增厚,约20%可见囊壁或分隔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及肿瘤内分隔可见有强化。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罕见。肿瘤组织边界清楚,囊腔大小不等,其内充以浆液性或血性液体。肿瘤最大直径可达10cm以上,甚至完全由囊腔构成。镜下,肿瘤呈多房囊性,囊壁衬覆透明癌细胞,在囊肿的间隔内也见有聚集的透明癌细胞。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17,18]。

    5 Bellini集合管癌

    Bellini肾集合管癌(carcinoma of the collecting ducts of Bellini)发病年龄相对年轻,平均55岁。患者常有腹部疼痛、季肋部肿块和血尿的表现。该病诊断较困难,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由于肿物常常侵犯肾盂,故影像学上易与肾盂癌相混淆,甚至有的患者尿细胞学检查中可发现癌细胞。

    Bellini集合管癌常位于肾脏中心部位,肿瘤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规则。常由肾髓质中心扩延到肾皮质或肾门处,有些肿瘤可长入肾盂。镜下,癌细胞具有腺癌和移行细胞癌的特点,另一特点是管腔的被覆细胞呈平头鞋钉状。

    Bellini集合管癌约占RCC的1%~2%,诊断时多为晚期。Chao等[19]总结有关报道,发现诊断时约有55%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21%的患者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该病预后较差,在有预后情况报告的40例病例中,已经死亡20例,仅有2例术后存活超过5年。

    6 肾髓质癌

    肾髓质癌(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常见于患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的年轻人,发病年龄10~40岁,平均22岁,男女发病率为2∶1。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与Bellini集合管癌相似。

    肾髓质癌起源尚不清楚。常发生于肾中央部分,切面实性,灰白色,边界不清,可见坏死。镜下呈低分化的、片状分布的肿瘤,瘤细胞排列呈腺样囊性结构,瘤体内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镰状红细胞。

    Wanda等[20]总结文献报告的17例肾髓质癌,易发生颈部或脑转移。所用化疗、生物治疗、放疗方案几乎无客观疗效,患者存活时间以周计算,最短4周,最长的96周。

    7 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

    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 11.2 translocations/TFE3 gene fusions)罕见,主要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年长者少见。形态学上最具特点的表现是由透明细胞构成的乳头状结构,遗传学检查均有染色体Xp11.2的不同的易位,所有的易位都导致TFE3基因融合。发现时多数已是进展期。

    8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neuroblastoma)罕见,多是儿童肾母细胞瘤治疗后长期存活的患者,少数为同时发生神经母细胞瘤伴发肾细胞癌。男女发病率相同。肿瘤的形态表现因不同病例而异,可表现为透明细胞癌,亦可见乳头状结构。

    9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罕见,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53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多无特殊的症状,偶见季肋部疼痛和血尿。组织形态学上以具有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为特点。

    2004年分类中保留了1997年分类中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和Ⅱ型)、肾嫌色细胞癌及未分类肾细胞癌4个分型,将集合管癌进一步分为Bellini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此外增加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性/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共9个类型。新分类中更强调病理与临床的联系,更加注重不同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当然,新版分类仍需要逐步完善,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将会有更为准确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肿瘤类型的分类和分期中。

    【参考文献】

    [1] Ebele JN, Sauter G, Epstein JI, et al.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s[M]. Lyon: IARC, 2004. 12-43.

    [2] 陆敏, 邹万忠. 肾脏肿瘤[A]. 冯晓莉. 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译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37.

    [3] 马建辉, 何志嵩, 万奔, 等. 肾细胞癌诊治指南[A]. 那彦群, 孙则禹, 叶章群, 等.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5-51.

    [4] Corica FA, Iczkowski KA, Cheng L, et al.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is cured by resection: a study of 24 cases with long-term follow-up[J]. J Urol, 1999, 161(2): 408-411.

    [5] Koga S, Nishikido M, Hayashi T, et al. Outcome of surgery in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J]. J Urol, 2000, 56(1): 67-70.

    [6] Onishi T, Oishi Y, Goto H, et al. Cyst-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prognosis in 27 cases[J]. Int J Urol, 2001, 8(6): 268-274.

    [7] Ishikawa I, Kovacs G. High incidence of papillary renal cell tumour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aemodialysis[J]. Histopathology, 1993, 22(2): 135-140.

    [8] Storkel S, Ebie JN, Adlakha K,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workgroup no. 1 Union Internationale Contre le Cancer (UICC) and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J]. Cancer, 1997, 80(5):987-989.

    [9] Renshaw AA, Corless C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hist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J]. Am J Surg Pathol, 1995, 19(7): 842-849.

    [10] Amin MB, Corless CL, Renshaw AA, et al. Papillary (chromophil) renal cell carcinoma: histo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 and evaluation of congenital pathologic prognostic parameters in 62 cases[J]. Am J Surg Pathol, 1997, 21(6): 621-635.

    [11] Baltaci S, Orhan D, Soyupek S, et al. Influence of tumor stage size, grade, vascular involvement, histological cell type, and histological pattern on multifocality of renal cell carcinoma[J]. J Urol, 2000, 164(1): 36-39.

    [12] Chow WH, Gridley G, Fraumeni JF, et al. Obesity, hypertension, and the risk of kidney cancer in men[J]. N Engl J Med, 2000, 343(18):1305-1311.

    [13] Lager DJ, Huston BJ, Timmerman TG, et al. Papillary renal tumors: morphologic, cytochemical, and genotypic features[J]. Cancer, 1995, 76(4):669-673.

    [14] Renshaw AA. Subclassification of renal cell neoplasms: an update for the practising pathologist[J]. Histopathology, 2002, 41(4):283-300.

    [15] Cindolo L, de la Taille A, Schips L, et al.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104 cases from multicenter european database[J]. Urology, 2005, 65(4):681-686.

    [16] Renshaw AA, Henske EP, Loughlin KR, et al. Aggressive variants of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J]. Cancer, 1996, 78(8):1756-1761.

    [17] Imura J, Ichikawa K, Takeda J, et al.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clinicopathological, immuno- and lectin histochemical study of nine cases[J]. APMIS, 2004, 112(3):183-191.

    [18] Nassir A, Jollimore J, Gupta R, et al.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a series of 12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dult Urol, 2002, 60(3): 421-427.

    [19] Chao D, Zisman A, Pantuck AJ, et al. Collecting duct renal cell carcinoma: clinical study of a rare tumor[J]. J Urol, 2002, 167(1):71-74.

    [20] Noguera-Irizarry WG,Hibshoosh H, Papadopoulos KP. Renal medullary carcin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J Clin Oncol, 2003, 26(5):489-492.

    ↑上一篇:糖尿病对大鼠睾丸病理变化及睾酮合成、17β-HSD3和3β-HSD1mRNA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胃嗜酸性肉芽肿中嗜酸细胞与微血管密度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