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下颌后静脉及其与面神经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06  浏览次数:146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蔡志平              包头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 014060

    杜 颋               包头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 014060

    贾建新              包头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 014060

    腮腺的毗邻结构十分复杂,穿经腮腺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耳颞神经、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对颌面外科腮腺肿瘤手术、面神经瘤切除术以及美容外科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造影药物灌注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下颌后静脉及其与面神经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不仅可以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宝贵资料,而且可以为临床颌面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男23具,女9具)、64例头面部标本均由包头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行层次解剖,逐一找出腮腺管、面横动脉、面神经颊支、下颌后静脉、面神经、颈外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面横动脉,观察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等腮腺床诸结构。

    实验数据经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下颌后静脉的回流和长度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分为前、后支回流,共43例,占67.2%。少数不分前、后支,与耳后静脉合为颈外静脉,有21例,占32.8%。下颌后静脉长度为28.09±21.75mm,静脉无瓣膜。下颌后静脉起点处距颧弓下缘25.61±18.22mm(8.98~42.60mm);下颌后静脉分为前、后支处至下颌角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6.04±13.80mm(0~33.92mm)。

    2.2 下颌后静脉的外径 分支型下颌后静脉与不分支型下颌后静脉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合并计算。下颌后静脉近端与远端的外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支比前支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下颌后静脉的外径(mm)

    2.3 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共55例,占86.0%。7例(10.9%)下颌后静脉过面神经上干的内侧,而位于下干的外侧;2例(3.1%)下颌后静脉过上干外侧,而位于下干内侧。

    3 讨论

    下颌后静脉大部分分为前、后支回流,少数不分支,无瓣膜。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比较恒定,大部分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1]。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近于十字形交叉,它们之间很少有腮腺组织分隔,多直接相贴[2]。因此腮腺及耳颞区手术以下颌后静脉为标志,容易寻找面神经,并可减少并发症[3]。

    应用CT和MRI可以清晰显示腮腺肿瘤内的血管,但显示面神经较差。由于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较恒定,所以通过观察下颌后静脉可进而推测出肿瘤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避免手术时损伤面神经。面神经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在腮腺瘤手术前判定瘤体与面神经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肿瘤的位置可能影响到手术的难度和持续时间[4]。下颌后静脉是替代面神经在CT或MRI中用于确定腮腺分叶位置的最准确结构[5]。在实施腮腺手术时,利用面神经与下颌后静脉的位置关系对于判断腮腺瘤与面神经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6-7]。另外徐坚民等[1]认为,腮腺内面神经及腮腺管和下颌后静脉等径路上的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深、浅部定位的正确率为94.9%。

    4 结论

    下颌后静脉大多数分为前、后支,少数不分支,无静脉瓣。绝大多数下颌后静脉走行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少数过面神经上干内侧而居下干外侧,极少数过上干外侧而居下干内侧。

    【参考文献】

    [1] 徐坚民,沈天真,张孟殷,等.腮腺及其周围间隙MRI解剖标志对肿瘤定位的价值[J].头颈部放射学杂志,1998,32(5):309-312.

    [2] Kopuz C,Turgut S,Yavuz S.Distribution of facial nerve in parotid gland:analysis of 50 cases[J].Okajimas Folia Anat Jpn,1994,70(6):295-299.

    [3] Kawakami S,Tsukada S,Taniguchi W.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nd retromandibular veins as guides to expose the facial nerve branches[J].AnnPlastSurg,1994,32(3):295-299.

    [4] J.Alexander,Peter PG,Gert-Jan.The location of Parotid Gland Tumor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J].Oral Maxillofac Surg,2002,60(9):992-994.

    [5] El-Hakim H,Mountain R,Carter L,et al.Anatomic landmarks for locating parotid le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cross-sectional radiologic study[J].J Otolaryngol,2003,32(5):314-318.

    [6] Ragbir M,Dunaway DJ,Chippindale AJ.Prediction of the positon of the intraparotid por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on MRI and CT[J].Br J Plast Surg,2002,55(5):376-379.

    [7] Arivoshi Y,Shimahara M. Determining whether a parotid tumor is in the superficial or deep lobe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8,56(1):23-26.

    ↑上一篇: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新鲜锁骨骨折
    ↓下一篇:如何利用陈列室标本指导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