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卫生管理学》

    加强消毒供应室的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表时间:2014-05-21  浏览次数:1386次

    1 评估供应室风险因素1.1 预见性不足:对操作中各个环节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如在清洗过程中,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不规范、清洗剂选择不当、浓度不正确等,均可导致清洗不彻底。影响灭菌效果甚至灭菌失败而引发医院感染。在包装过程中,包装使用材料不当,包布没有做到一用一清洗,物品包装的松紧度不适宜,随便打包,物品包重量体积超标等,均直接影响灭菌效果。1.2 设备仪器管理与使用不当: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不当,设备保养过程中如灭菌器仪表不准、垫圈密封不严、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修故障,维修,养护记录不全等;将直接导致灭菌失败而存在风险隐患。1.3 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如在包装过程中包装材料选择不适,包布陈旧有破洞,装放容器不配套,无标签或者标签与物品名称不等;写错日期、发错无菌包或者发错科室等均存在风险隐患,在监测过程中,各种监测手段使用不当,监测记录不全,缺乏质量合格的有效果证据而存在风险隐患。1.4 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如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注重终末质量控制而忽视环节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等,都是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1.5 一次性医疗用品安全性不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在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管理不当;如外包装裂缝造成灰尘污染,包装袋破损影响其无菌状态及使用;储存无菌物品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造成医院感染潜在的风险隐患。1.6 职业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未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就有感染疾病的可能。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也同样存在着对人体的伤害。有时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不及时补充储备,可影响临床医疗护理操作,甚至延误抢救时机而引发风险。2 防范措施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在护理部和感控科的领导下,成立院、科二级风险管理小组,分层落实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形成院、科二级风险管理体制,将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风险,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对供应室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风险防范措施。对供应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例会,每月进行工作小结。及时将结果反馈到相关科室,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2.2 加强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技术操作;使其明确供应室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明确器械物品的处理程序及要求,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风险管理的防范,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等因素,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2.3 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灭菌物品质量2.3.1 规范清洗流程:严格分类,规范清洗,合理使用多酶洗涤剂,对未洗净的物品,必须按流程进行重新清洗;在清洗过程中严格按标准预防做好防护,以预防感染,同时应注意锐器物损伤,确保自身安全。2.3.2 严把包装质量关:坚持一人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性能及数量,另一人认真核对包内物品齐全,无误后才能包装并双方签字,以保证包内物品齐全、功能完好、物标符合,确保临床科室的正常使用。2.3.3 加强灭菌监测质量管理:加强消毒员的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技术因素原因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监测制度,认真做好灭菌过程中各项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2.3.4 规范无菌物品的贮存和运送:灭菌后的物品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则不能使用。无菌物品存放在洁净室内并规范分类按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每天核对清点无菌物品。发放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顺序发放。运送灭菌物品时必须用密闭专用车,防止差错事故和医院感染的发生。2.4 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的风险管理:设专人管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验收、贮存、发放,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按产品的有效期先后顺序进行发放,定期清点,防止产品积压、过期失效,对包装不规范、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应杜绝发放。3 成效3.1 通过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全科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风险的发生。3.2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强化了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 龙伟文.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 24(11)134

    ↑上一篇:某边远部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系统地管理护士压力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