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11  浏览次数:1148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黄芳 湖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药教研室 430065

    1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是学习药物功效的重要基础

    中药学的总论部分尤其是药性理论部分是讲述各论每章药物的功效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性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功效和宜忌,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以偏纠偏”。而偏性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因为药物都各有偏性,因此才能以其偏性纠正疾病的偏向,使人体达到气血阴阳的平衡而治疗疾病。但因为药有偏性,因此在用药之时,都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时间,不宜过用。掌握药物治病的机理,就可通过药性和功效推理出药物的适应证和使用注意,不必死记硬背。这样可使适应证和使用注意成为基础知识的推演知识,变得灵活而不死板,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

    2 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形象记忆中药的功效和特点

    中药的功效是前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具有着朴素科学观的特点。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药物的某些外观性状和功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五味与功效的关系,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质地的关系,并将其发展成为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五味理论和升降浮沉理论,又用此理论来解释药物的功效及其特点。

    在讲授中药的功效时亦可采用课堂中放映彩色中药图片,课后观看中药植物及饮片标本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通过触摸、嗅闻等直观感觉,了解每味中药的外观性状,由形象联系法来辅助理解和记忆一些药物的功效及其特点。

    如辛香之气的药物大多有发散和行气行血之功,而多数气香浓烈的药物,其行散之功都较强。质轻的药材大多轻清上行,而质重之药材大多下行。因此在讲解同类功效的药物时,可利用其气味质地来解释它们的功效区别。如羌活、川芎都具有浓烈的辛香气味,因此羌活发散风寒之力强于荆芥、防风等,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川芎的行气活血之功则强于玄胡等。如羌活、独活均为根茎类药材,且都具有解表与祛风湿之功,在比较羌活、独活的功效时,也可利用其性状特点的不同来区别和记忆它们的不同之处。如羌活气味浓烈,因此解表之力更强;且羌活质地疏松,因此其性升浮上行,尤善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痹痛。而独活则气味较淡,因此解表之力弱于羌活,且质地坚实,其性下行,尤善治下半身风湿痹痛。这样学生既能从外观上区别羌活和独活,又能从直观性状来记忆它们的功效区别。

    又如栀子是清热泻火的要药,苦寒之性,功能清泻三焦,而其在清热泻火之中,又有发散郁火的特点,因此对于火郁之证尤为适宜。在讲解栀子的这一特点时,可利用其质轻的性状特点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因其性味苦寒,而又质轻,因此清泻之中有宣散之性。黄芩分为枯芩和子芩,枯芩用多年宿根,非质地坚实之根,因此善清上焦之热,而子芩用当年之根茎,质地坚实,因此下行而善清胃肠之热。这些都是利用药物的直观性状来帮助同学们形象地记忆药物的功效及其特点,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突出了中医朴素科学的特点。

    3 以功效机理为教学重点,才能灵活掌握其主治证

    功效是临床中药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们今后学好方剂及将中药灵活应用于临床的前提。在讲解中药的功效时,应结合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将其功效机理讲透彻,这样才不致于使中药学知识与前期的基础课脱节,也能使同学们在学习中药的机理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中药学的功效言之有物而不空洞。

    如麻黄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是重要的开宣肺气,开腠理的药物。其平喘及利水之功都与其宣肺作用紧密相联。在讲解麻黄的平喘及利水功效是,都要结合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来说明麻黄的主治证。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相辅相成的。肺气郁闭,不得宣发,也可致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喘。因此麻黄所治之咳喘为肺气不宣之咳喘。而麻黄辛温解表,因此尤宜于风寒束肺之咳喘。而经过配伍,麻黄亦可用于其它肺气不宣之咳喘。因肺气不宣可由很多原因所致,如肺热壅盛,寒饮阻肺,均可壅滞肺气而致肺气不宣。若肺热之喘,可配伍清肺热的石膏,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阻肺之喘,则配伍温肺化饮之干姜、细辛,如小青龙汤。如此就能将麻黄灵活掌握其平喘的适应证。而麻黄平喘取其宣肺之功,易于耗散肺气,因此对肺肾气虚之咳喘是不用的,由此则同时掌握了麻黄的禁忌证。这样就结合麻黄的主治证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麻黄平喘的功效,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于肺主宣发肃降理论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方剂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用对比归纳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临床中药学药物繁多,如果将每味药物作为一个个体单独记忆其功效,既不利于学生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运用中配伍用药。基于临床中药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采用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每章药的前言部分时,以归纳法重点介绍每类药物的共同性能特点及其功效主治,以此来贯穿本章节的诸多药物,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讲解具体药物时,则以对比介绍法,突出药物的个性,即同类药物之间的区别。如清热燥湿药物的功效均为清热燥湿,治疗火热证和湿热证,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均为此类功效和主治证,在临床应用时可配伍应用。而黄连、黄芩、黄柏的特点又各不相同,黄芩以清中上焦湿热为主,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则善清下焦湿热,其临床应用亦因此有别。因此肺热咳嗽宜选黄芩,湿热泻痢宜选黄连,湿热下注之阴痒带下,脚气肿痛则宜选用黄柏。在比较中记忆,不仅印象深刻,学习效率高,同时亦为今后临证的辨证选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结合临床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应用中药,如果只是讲解理论知识,未免会使得中药知识显得枯燥,且在当今西医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让学生相信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疗效。因此在讲授中药知识的同时,结合一些临床案例,既可使中药的功效在案例中跃然于眼前,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坚信中医药的理论和疗效,坚定学习的信心。

    如黄芪可补气利水,主治气虚的水肿;益母草既活血又利水,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但这些知识都只停留于书面,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举临床案例来说明。如吾师曾治一水肿病人,为左半身水肿。西医检测肝肾等各脏器功能都是正常的,最后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症治疗,越半年之久而无显效。继而求治于中医。结合该病人倦怠乏力,舌淡苔白,及王清任对于中风后半身偏瘫辨为气虚血瘀之例,诊为气虚水肿。因气虚不得行水,且为半身阳气不足,故致半身水肿;气虚不得行水,亦不得行血,且久病多瘀,因而兼有水瘀互阻之证。方用王清任治偏瘫之方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以利水,桃仁、红花、地龙等活血通经。因该证为水肿,故加用茯苓、泽泻等加强利水之功,同时重用益母草活血利水。方用7付,即水肿减半;续治半月,水肿消失。此例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同时相信了中医的理论和疗效。在讲此例时,突出黄芪补气以利水的功效机理及益母草善治水瘀互阻的特点,使得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理解和记忆黄芪与益母草用治水肿的功效机理和区别。

    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教师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多临证,多实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药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才能将临床中药学讲得灵活而生动,做到教学相长。

    ↑上一篇:创建《中药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下一篇:不同产地珠子参生药鉴定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