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29  浏览次数:1182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陈立平 大庆市第四医院药剂科

    白广生 大庆市第四医院药剂科

    1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剂量与不良反应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 中药毒性和致敏性与个体差异

    许多中药本身就是有毒性的如:植物类有关木通、马兜铃、半夏、巴豆、马钱子、天南星等;动物类有全蝎、蜈蚣、斑蝥等;矿物类有信石、砒霜、轻粉。可引起过敏的中药有元胡、大黄、泽泻、菊花、三七、番泻叶、首乌、葶苈子等,含这类成分的中药都易引起过敏。尽管有这么多药有毒性和致敏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中毒和过敏,人与人之间有个体差异的。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

    1.3 药物自身毒性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症,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4.1 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未经炮制服用,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之一。如某患者因风湿性关节炎服草乌散,其中含未经炮制的生草乌2g,出现肢麻、中唇紫绀、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而入院急救脱险。炮制不当以朱砂为例,其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会起中毒反应。

    1.4.2 配伍不当

    中药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中所列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有些中西药也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复方丹参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合用会使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后颜色变深。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日益增多,而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中西药配伍上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可能会有配伍不当的情况,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1.4.3 用药不当或时间过长

    用药方法、途径不当。中药煎服比较麻烦,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服药方法,使患者明确,以免发生意外。

    1.5 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1.6 过敏反应

    一般情况下中药较少发生过敏反应,但近年来也有相关的报道。北京鼓楼中医院曾报道过1例,4岁女孩因咳嗽,用急支糖浆配伍再林使用,结果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眼睑及口唇肿胀,面部、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6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急支糖浆,但未同时服用其他任何药品,但又发生同样的过敏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临床上急支糖浆的使用已有许多年,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极其罕见,其致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患者为幼儿,而使用剂量偏高有关。因此建议生产厂家在说明书上对用药剂量进行量化,明确标明成人和儿童用量,避免出现“儿童减”或遵医嘱“等概念模糊的文字,保证临床的安全。另外临床对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报道已有多起,从资料分析,可能与药物组成、个体差异有关。静脉滴注路路通和刺五加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的致病机制也可能与此有关。因此,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液也应注意观察,对产生过敏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及时治疗,同时应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检测,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1.7 主要表现

    副作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刺激)、毒性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胃肠过敏等)、继发反应及后遗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习惯性、成瘾性等其他反应都是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

    2 中药的安全应用

    2.1 改变观念

    许多人认为药食同源,其实中药是有偏性的,是药三分毒。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利用中药的温、热、寒、凉的偏性,治人体阴阳偏盛。

    2.2 坚持辨证论治

    中药的治病防病,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而滥用中药,不但达不到防病治病效果,反而有害健康。在坚持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用药剂量,避免配伍禁忌、服药禁忌,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同时采用合理的煎药和服用方法。

    2.3 规范品种提高质量

    统一药名,减少同名异物和异物同名的现象,逐步实现中药质量标准化,以主要成分或可控性成分的含量评定中药材质量,在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储藏中严把质量关,避免出现假药劣药现象,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

    2.4 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只有建立完整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重视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报道,提高药剂人员、医护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及时准确收集资料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使中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限度。

    3 讨论

    中药因具有寒、热、温、凉等偏性,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而有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毒性成分,必须经过炮制配伍,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避免其副作用。总之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遵从医嘱,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的重要措施,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切不可认为“用药时间长,保险系数就大。”不要一剂中药吃个不停,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变化定期调整处方用药。如果药方缺药,不可随便用其他药物代替,也不能用“同名异物”药。再者对存放时间较长的中药应注意检查是否有发霉、变质现象。目前中成药也有保质期(一般为两年),同时不要轻信江湖郎中。

    ↑上一篇: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浅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思考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