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手术并服用利胆中药治疗肝外胆道结石80例

    发表时间:2012-12-28  浏览次数:1264次

    作者           作者单位

    姚勇    宁夏盐池县人民医院, 宁夏 盐池 751500

    冯天云 宁夏盐池县人民医院, 宁夏 盐池 751500

    肝外胆道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肝外胆道结构复杂变异极多,就决定了其手术根治的难度很大,而且术后复发率也很高,因此肝外胆道结石的治疗成为肝胆科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在手术前、后服用利胆中药汤剂,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均为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无肝内结石患者。男35例,女45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6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经腹部B超或CT等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为肝外胆道结石。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20年,平均为6.8年。其中30例曾经有1次或者1次以上肝外胆道结石手术史,其余50例初次手术者均经常规中、西医保守治疗并且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治疗:茵陈蒿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基本方剂组成:茵陈30g,大黄15g,生山栀15g,厚朴12g,枳实10g,白芍12g,柴胡12g,金钱草20g,郁金12g,姜黄12g,鸡内金15g,甘草9g。随症加减:腹痛剧烈加元胡12g,呕吐加代赭石20g,腹泻减厚朴、枳实。每日1剂,服用8d。

    1.2.2 手术方法:经硬脊膜外或全麻,常规开腹手术,术中根据结石所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术中或钳出结石,或钳碎结石然后取出,或用生理盐水冲吸泥沙样结石。80例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术中均未见结石残留。术毕于胆总管内置“T”型管引流或在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内置“Y”型管引流。

    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排气解便后,再予以茵陈蒿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且认真观察引流管内胆汁量及其颜色、气味等。中药每日1剂,连服1个月,个别患者服用3个月。

    1.3 治疗结果:手术前服用利胆中药汤剂8d后,80例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症状和体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的一般情况亦有改善,其中18例患者简化了手术方式。本组80例患者术后随访2-6年,且经腹部B超或CT检查确认,没有发现肝外胆道结石复发。

    2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肝外胆道结石是由肝、胆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肝外胆道结石的形成主要是肝气郁结、胆汁瘀积、湿热蕴结、湿热煎熬而成结石。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我们把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脉象、舌象分为五大证型,即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胆腑瘀热型、气滞血瘀型和肝郁脾虚型,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清热利湿、通腑导滞、补脾益气、活气化瘀。本组所选茵陈蒿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出自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典型名方-茵陈蒿汤合调承胃气汤[1]。此二经方历经数千年无数医家反复临床实践,其独特疗效早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所认可。本组在茵陈蒿汤和调承气汤组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略作化裁,其理论依据客观可信。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茵陈、郁金、姜黄可促进肝脏分泌胆汁,松弛奥狄氏括约肌,增加胆汁排出[2];金钱草可加速胆汁从胆囊中排出,且有排出结石作用;大黄、生山栀子能促进肝脏分泌胆汁,松弛并且扩张胆管总[3];白芍、柴胡、甘草可保护肝脏功能,同时还能够缓解肝外胆道的平滑肌痉挛,从而促进肝外胆道结石的排出[4]。总之,本组所用茵陈蒿汤合调承气汤加减方中各个组成成分的综合作用是增加胆汁分泌量、加快胆汁排泄速度、溶解肝外胆道结石中的胆红素成分、缓解肝外胆道的平滑肌痉挛或松弛奥狄氏括约肌。由此,不仅能促进肝外胆道结石排出,而且能防止肝外胆道结石复发[5]。我们体会,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术前给予中药利胆汤剂不但能使肝外胆道结石位置下移,为顺利进行手术创造了条件,甚至可使肝外胆道小的结石排入肠道或者使之溶解从而免于手术。肝外胆道结石患者术后给予中药利胆汤剂不仅可以排出残留结石,还能进一步防止新的结石形成。本资料显示,手术前、后服用利胆中药汤剂是降低肝外胆道结石手术难度,预防手术后肝外胆道结石复发的有效疗法,可以在基层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86.

    [2]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6-628.

    [3] 孙立波. 利胆排石汤对胆总管复发性结石的治疗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51-52.

    [4] 杨诺. 柴胡对胆汁分泌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4):11-12.

    [5] 林志彬.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8.864-867.

    [6] 廖亚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4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01-102.

    [7] 陈慧永.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5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53.

    ↑上一篇:内镜加中药治疗梗阻性胆管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药胆宁片对胆汁热力学平衡体系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