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药学》

    苦参药材标本的采收与鉴定研究

    发表时间:2012-12-24  浏览次数:114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韩颂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任春晓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于喜水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前关于苦参药材及苦参提取物(总生物碱)的研究较多。苦参药材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苦参总生物碱含量上[1],而对其标本采集及鉴定报道较少。本试验在《中国药典》苦参标准的基础上[2,3],对TCL鉴别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苦参五个主产地的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及性状、显微鉴别的对比,为更好的控制苦参药材的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及可靠数据。

    1 试剂与药材

    试剂:甲醇(色谱纯,美国Tedia公司);醋酸铵(分析纯,南京化学试剂厂);水为超纯水。

    药材:苦参药材产自黑龙江泰康县、黑龙江林口、内蒙赤峰、河北承德、甘肃宕昌。

    对照品: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苦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与生物碱含量的关系

    本研究用的苦参药材分别采集于黑龙江林口、泰康、内蒙赤峰、河北省承德、甘肃省宕昌五个产地的春、夏、秋三个季节。按照1995年版《中国药典》苦参含量测定项下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

    图1 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苦参总生物碱含量(n=10)

    结果表明,五个产地春、夏、秋三个季节采收的苦参总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差异,五个产地之间黑龙江省林口略高。苦参春、夏、秋三个季节总生物碱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由于其根为多年生的缘故。从生态学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以秋季采收为宜。

    2.2 苦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季节苦参总生物碱各成分之间的差别

    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苦参薄层鉴别项下进行薄层鉴别,发现槐定碱呈现地区差异,山海关为分界线,东北地区(含内蒙的东北部)苦参药材不含槐定碱,黄河流域苦参药材含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为共性成份,且相对含量一致,以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含量较高。

    2.3 五个不同产地苦参的性状鉴别研究

    依据药典方法,对五个苦参主产地的药材标本进行了性状鉴别,结果见表1:表1 五个不同产地苦参标本的采集与性状鉴定

    产地来源采收

    季节外观形状质 地切断面气味泰 康

    (黑龙江)秋季呈长圆柱形,下部带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可见一环形纹理。气 微

    味极苦林 口

    (黑龙江)秋季呈长圆柱形,下部带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棕黄色,具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有的破裂反卷。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可见一环形纹理。气 微

    味极苦宕 昌

    (甘 肃)秋季呈长圆柱形,下部带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有的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淡棕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可见同心性环纹。气 微

    味极苦承 德

    (河 北)秋季呈长圆柱形,下部带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灰棕色,具明显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有的破裂反卷。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可见同心性环纹。气 微

    味极苦赤 峰

    (内 蒙)秋季呈长圆柱形,下部带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可见同心性环纹。气 微

    味极苦

    从试验结果看,五个主产地的苦参药材性状呈较一致性,有较细微差别。

    2.4 五个不同产地苦参的显微鉴别研究

    依照药典方法对苦参五个主产地的药品标本进行显微鉴别,比较。结果见表2。

    从试验结果看,五个主要产地的苦参药材显微鉴别结果呈较一致性,有较细微差别。表2 五个不同产地苦参标本的采集与显微鉴定 (黑龙江)秋季细胞4~6列,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细胞4~6列,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由4~6层扁平薄壁细胞组成韧皮纤维束散在有纤维束及草酸钙方晶未见异型维管束林口

    (黑龙江)秋季细胞4~6列,近长方形,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细胞4~6列,近长方形,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由4~7层扁平薄壁细胞组成韧皮纤维束散在有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未见异型维管束返魂草(Sehecio cannabi.folius less)又名麻叶千里光,为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属(SenecioI.)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等地及朝鲜、日本、前苏联远东地区,生长于山沟、林缘及湿草甸上[1]。返魂草地上部分主要含有的生物碱为千里光啡啉、千里光碱A、B、C,含有的酚酸类成分为氢醌、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酸、熊果苷、对-羟基苯

    宕昌

    (甘肃)秋季细胞4~8列,深入至皮层细胞4~8列,深入至皮层可见韧皮纤维束散在有纤维束及草酸钙方晶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方晶未见异型维管束承德

    (河北)秋季细胞5~8列,呈长方形,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细胞5~8列,呈长方形,深入至皮层,在皮层向一侧弯曲由3~6层扁平薄壁细胞组成韧皮纤维束散在有草酸钙方晶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有草酸钙方晶未见异型维管束赤峰

    (内蒙)秋季细胞3~5列,呈不规则形,深入至皮层细胞3~5列,呈不规则形,深入至皮层由3~6层扁平薄壁细胞组成韧皮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中含有颗粒状物未见异型维管束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的苦参药材分别采集于黑龙江林口、泰康、内蒙赤峰、河北省承德、甘肃省宕昌五个苦参主产地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照1995年版《中国药典》苦参含量测定项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五个产地春、夏、秋三个季节采收的苦参总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差异,五个产地之间黑龙江省林口略高。因此,从生态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角度上考虑,以采收秋季苦参药材为宜;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苦参薄层鉴别项下进行薄层鉴别,发现槐定碱呈现地区差异,山海关为分界线,东北地区(含内蒙的东北部)苦参药材不含槐定碱,黄河流域苦参药材含槐定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为共性成份,且相对含量一致,以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含量较高;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对五个苦参主产地的药材标本进行了性状鉴别,从试验结果看,五个主产地的苦参药材性状呈较一致性,有较细微差别。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对苦参五个主产地的药品标本进行显微鉴别比较。从试验结果看,五个主产地的苦参药材显微鉴别结果呈较一致性,有较细微差别。

    通过我们的试验对苦参在性状及显微鉴别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对苦参药材秋季采集进行了理论依据的考察,对苦参薄层色谱进行了地域性的界定,为苦参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玉英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J],1992;24(5):419.

    [2] 中国药典[S],二部,1995,176-177.

    [3] 中国药典[S],一部,2005,141

    ↑上一篇:中药外敷治疗肝癌癌痛47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谈中药材加工在中药产业中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