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医学》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36例

    发表时间:2014-09-17  浏览次数:1356次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选36例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2.8年;彩色多普勒检查,I度增生11例,II度增生18例,III度增生7例。

    1.2诊断标准症状:一般表现为乳房一侧或双侧出现1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良性肿块,伴压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症状,疼痛部位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也可向患侧腋窝或胸胁或肩背部放射,痛甚者不可触碰,一般于月经前期症状加重,行经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另外疼痛可随情绪的变化而波动。体征:触诊可拍及一侧或双侧乳腺包快并伴有压痛感。

    2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内服及外敷。内服: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调和气血。予以自拟基本方加减。处方:柴胡30g,香附2鲍,延胡索15g,当归15g,白芍3摊,生牡砺3飞,瓜萎3摊,浙贝母15g,清水半夏15g,炙甘草15g,夏枯草20g,山慈菇lOg。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外用:米醋泡芒硝粉60g后外敷,敷于肿块凹凸部位,每日1次,每次l Omin o 14d为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检查包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包块缩小变软;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包块未见缩小变软。

    3.2治疗结果

    36例中,临床治愈22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a 4讨论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是成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多见于3050岁妇女,少数患者有恶变的趋势。社会经济地位高或受教育程度高、月经初潮年龄早、低经产状况、初次怀孕年龄大、未授乳和绝经迟的妇女为本病的高发人群。由于患者长期受到强大的精神压力,超过人体自身所能承受的调节范围,导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本病发生。目前现代医学一般选用西药如5%碘化钾,疼痛严重者可试用甲基黑丸素或他莫昔芬,在月经前一周内开始口服,以免进一步扰乱人体激素间的细微平衡。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因情致不遂,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气血凝结乳络;思虑伤脾,痰湿内生,气滞痰凝疲血结聚形成乳房肿块。故治疗应采取活血化疲、疏肝解郁、通络止痛。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数十余例,疗效满意。其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香附、延胡索通经活络,行血止痛;瓜萎、贝母、半夏散结化痰;牡砺、夏枯草、山慈菇软坚消肿散结;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这种局部与全身、内与外相结合的治疗模式,具有见效快、疗效可靠、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同时,应加强对乳腺增生病的防治工作,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及时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进一步减少本病的发生。

    第一作者:马杰(1965-),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中医学专业

    ↑上一篇:耳压对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下一篇:非小细胞肺癌复发转移患者脾气虚证型与病理类型、分期、转移等指标相关性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