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医学》

    熊磊教授运用泻黄散经验撷要

    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1207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柏莉娟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21

    导师熊磊教授为云南省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教学26年,运用泻黄散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解读泻黄散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小儿脾胃积热证。泻黄散以石膏、栀子清泻脾胃积热,为君;脾胃既有郁热,则宜升发之品以疏散脾中伏火,故设防风为臣;藿香芳香悦脾,理气和中,振奋气机,且助防风疏散脾中伏火,为佐;以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有泻脾而无伤脾之虑,为使。全方调理周到而不偏,无肆意戕伐之咎,可泻得和平公正。从归经看,栀子入心、肝、肺、胃经;石膏入肺、胃、三焦经,防风味甘性辛温,归膀胱、肝、脾经,可散脾经之伏火,生发脾阳;藿香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甘草归十二经。可见方中所用药均入脾经或胃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不健,他脏亦受影响。《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此乃泻黄散治疗脾胃病症的理论基础。

    2 临证经验

    2.1 水痘

    范某,男,5岁,2009年4月3日初诊。发热3 d,躯干、头部、四肢见红斑疹、丘疹、疱疹,自患病以来纳差,口臭,咽红,大便干,舌红、苔中根部微黄腻,右脉沉数,左脉滑数。诊为水痘,证属脾胃积热,湿热郁积。治以清热除湿,健脾清胃,方用泻黄散加味。处方:藿香12 g、焦栀子10 g、石膏20 g、防风12 g、黄芩10 g、升麻10 g、射干10 g、金银花12 g、淡竹叶5 g、紫草10 g、牡丹皮6 g、泽泻10 g、车前子(包)10 g、神曲12 g、甘草5 g。3剂,每天1剂,水煎3次,混匀,分多次口服,第4次煎水洗患处。4月6日复诊:患儿热退,大多数水痘结痂,无新出水痘,纳食好转,口臭缓解,大便仍较干,舌红、苔黄腻,脉沉。仍在上方基础上化裁,后期以结痂较为明显,因此以化湿清热,凉血养阴为主。处方: 藿香12 g、焦栀子10 g、石膏(先煎)15 g、防风10 g、黄芩10 g、大黄6 g、射干10 g、生地黄10 g、芦根12 g、紫草10 g、牡丹皮6 g、知母10 g、天花粉10 g、神曲12 g、甘草5 g。3剂。若大便变软后停用大黄,继服余药,同时外用。患儿服3剂后,大便软,每天1次,饮食转佳,水痘再无新出,且多数消退,口臭不明显,舌苔转白,病痊愈。

    按语:《小儿药证直诀》曰:“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泻黄散治疗小儿不同的出疹性疾病,乃异病同治,但详辨其证,其主要病机均为脾胃积热,故治疗以清泻积热为主,在此基础上病证结合,选药加减变化,方可收效。

    2.2 唇风

    张某,男,7岁,2009年4月6日就诊。患者口周、下颌发生红斑、丘疹1月,加重伴鼻出血1周。1周前患者皮损面积增大,疼痛明显,喜用舌舔口周,伴口臭、心烦易怒、腹胀、嗳气、大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经络辨证病位在胃、脾经,治以清泻化热,兼凉血消风。方拟泻黄散加减治疗。药用:藿香12 g、防风15 g、石膏(先煎)25 g、焦栀子10 g、生地黄12 g、麦冬12 g、蝉蜕5 g、赤芍10 g、白茅根10 g、川牛膝10 g、黄连6 g、枳实12 g、槟榔10 g、白豆蔻5 g、甘草5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夜间涂蜂蜜于皮损处润燥。服药5剂后,皮损明显消退,无疼痛,口臭、腹胀、嗳气等症均减轻,口稍干,大便调,每日1次,小便不黄。效不更方,前方继服3剂后,大部分皮损已消退,无口臭、口干、心烦易怒,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黄连6 g、川牛膝10 g,加芦根15 g、知母10 g,继服3剂后,皮损全部消退而痊愈。

    3 讨论

    按《灵枢·经脉》载:“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患儿“阳长有余,阴长不足”,阳胜则热,日久则生湿生热,湿热内蕴,复感风热之邪,与湿热相搏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脾胃伏火熏蒸于上而发本病,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灵枢·经脉》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黄连、栀子苦寒以泻其心火,共成清上彻下之功。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泻伏火积热,故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也属“火郁发之”的治则。藿香芳香醒脾,一以振复脾胃气机,二以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生地黄凉血滋阴,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以清胃热,麦冬养阴,牛膝引热下行,甘草泻火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脾热、清胃养阴之功。

    ↑上一篇:辣椒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下一篇:张士卿教授治疗小儿便秘经验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