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09  浏览次数:1278次

    手足口病被卫生部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后,病例数急剧上升,报告死亡数已位居丙类传染病之首,病死率0.012%。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新手段,对于达到减轻患儿痛苦,降低家庭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通过对我院儿科收治的8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发热门诊2010年3月~2012年12月诊断为手足口病轻型的患儿80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460例,女340例,年龄3个月~6岁,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00例和治疗组400例,两组患儿均排除口蹄疫、风疹、水痘等。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10mg/kg入液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剂“连蝉黛蚤清解方”煎水泡浴及含漱。根据辨证给予清热解毒#祛瘟除湿的中药,自拟“连蝉黛蚤清解方”予患儿泡浴,每日两次。配方组成:黄连9g、黄芩15g、蝉衣15g、蚤休12g、大青叶15g、升麻6g、芦根15g、青黛(冲)3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栀子10g、地肤子15g,加水3000ml,煎至2000ml,凉至35~38度泡浴。口腔溃疡多者可用蚤休6g、生甘草10g、青黛1g水煎过滤后含漱。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儿在退热时间、惊颤消失时间、疱疹消失时间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治疗5d后判定疗效。痊愈:治疗5d后体温正常,惊颤消失,疱疹消退,血常规恢复正常;显效:治疗5d后体温正常,惊颤消失,疱疹消退,血常规接近正常;有效:治疗5d后体温正常,惊颤消失,疱疹部分消退,血常规接近正常;无效:治疗5d后仍发热及惊颤,疱疹部分消失或加重,血常规异常。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退热时间、惊颤消失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情况比较。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并以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为主要病源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疱疹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高。发病以3~11月多见,6~8月为高峰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本病的传染源[2]。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传播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7d,通常以发病后一周为传染性最强。卫生部自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后,病例数急剧上升,报告死亡数已位居丙类传染病之首。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病因为感受湿热疫毒,由口鼻而入,侵袭肺脾,肺胃失宣,脾失健运。病情危重者常因邪毒内陷心肝或湿热留滞于心而出现高热神昏、抽搐或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甚则因阴损及阳,心阳虚衰而危及生命。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主要针对DNA病毒和RNA病毒具有很好的效果。连蝉黛蚤清解方,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蝉衣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大青叶解肌透 疹、清热解毒,生石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分别利巴韦林和自拟连蝉黛蚤清解方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手足口病患儿退热时间、惊颤消失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连蝉黛蚤清解方”煎水泡浴及含漱,不仅能疏散风热、热解毒,同时还可以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还可以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夹秽浊之气。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不仅具有很好的抑菌、抗病毒、降温、抗惊厥和抗感染效果,同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患儿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经济负担,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2] 黎 念,雷 伟.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1(40):93.

    [收稿日期:2013-08-25 编校:李晓飞]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7例的体会
    ↓下一篇:时辰化疗联合耳穴敷贴及中药浴足对化疗后神经毒性反应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