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患者肢体痉挛肿胀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4-09  浏览次数:1414次

    中风(AP)是老年患者常见伴发疾患之一,严重程度较重[1-2]。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本院自制中药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PH)治疗AP患者肢体痉挛肿胀,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8例AP患者年龄在60~82岁,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平均年龄为(67.79±4.82)岁,男24例,女10例;对照组:34例,平均年龄为(68.19±4.84)岁,男25例,女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皆符合AP的诊断标准,经头部CT检查证实为脑卒中,且皆为中风后肢体痉挛肿胀。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采用胞磷胆碱0.5 g加入0.9%NaCl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使用14 d;同时给予患者20%甘露醇、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本院自制中药,组成:何首乌20 g,女贞子15 g,桑寄生20 g,续断15 g,白芍20 g,甘草10 g,透骨草15 g,伸筋草15 g,用水1 000 ml,煎至300 ml,每天1剂。妙纳片50 mg口服,3次/d。PH治疗:选用DL2002B-PH进行治疗,将患者治疗侧肢体用压力套筒戴好后,调节压力至压力高低之问,治疗时间为30 min。

    1.4疗效评判:治愈:肢体肿胀消失,30 d未复发;显效:肢体肿胀消失,随访30 d偶复发;有效:肢体肿胀较治疗前改善;无效:肢体肿胀无明显改善。

    1.5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肢体周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周径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见表3。

    3讨论

    中医认为,AP肢体痉挛症的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阻络,乃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者,本在肝肾之阴和脾胃气血,皆因察赋不足。其治疗较为困难[3-4]。PH,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并达到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进而达到减轻并缓解肢体肿胀程度,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认为,“血瘀痰阻脑络”是AP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主张急性期当通腑化瘀、活血通络。本院自制中药可以抗血小板,减少血黏度,调整微循环、减少脑部供血不足。有动物实验显示中药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神经元对缺血的耐受,有助于神经元的恢复,缩小梗死范围[5-8]。本研究资料显示,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达88.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上肢周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肢周径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5),也较对照组同期有所减轻(P<0.05)。

    两组治疗前下肢周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下肢周径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5),也较对照组同期有所减轻(P<0.05)。这和冯琳等[9-10]的研究结果相接近。其研究显示,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P患者肢体痉挛肿胀,治愈率、显效率皆比较高,总的疗效也比较高,同时患者上下肢体治疗后肿胀程度明显改善。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AP患者肢体痉挛肿胀,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且能明显改善AP患者上下肢周径,缓解改善AP患者肢体痉挛肿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4参考文献

    [1]侯震,王瑶.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317.

    [2]何小花,赵雪岩,王科英,等.抗痉挛仪配合抗痉挛手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43.

    [3]李汝佳.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903.

    [4]岳增辉,叶禹,李良,等.脑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0):916.

    [5]王玉果.400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755.

    [6]姜海涛.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对脑卒中中重度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0):3254.

    [7]沈金花,王红敏,朱凤磊,等.中药外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834.

    [8]朱崇应.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11,8:113.

    [9]毕颖,邵晓梅,李丽萍,宣丽华.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12,01:69.

    [10]冯琳,聂亚娥,安军明,等.针刺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33例[J].陕西中医,2012,33(9):1203.

    ↑上一篇:针灸配合理疗治疗颈椎病150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40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