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咳嗽48例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1201次

    作者                        作者单位

    石亚杰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 310007

    李柏颖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夏永良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宋 康                   浙江省中医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0例,均为普通上呼吸道急性感染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0~69岁,平均38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8个月。对照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23~67岁,平均39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7个月。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多为阵发性,白天或夜间均可咳嗽,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咳嗽,常伴有咽喉发痒,无或有少量白痰,体温正常;经检查X线胸片、血象、通气功能均正常,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粒细胞比例不高而血清总IgE增高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慢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2)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阴性。(3)具有下列指征之一:①有过敏性疾病史或过敏物质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④咳嗽敏感性增高。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酮替芬,1次1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宣肺化痰、祛风止咳之中药。组方:前胡、苏子、杏仁、炙枇杷叶各10g,蝉衣6g,乌元参10g,桔梗、木蝴蝶各6g,紫草、茜草、地肤子、白鲜皮、陈皮、制半夏、茯苓各10g,生甘草3g。风寒加荆芥、防风;风热去前胡、苏子,加桑叶、金银花、菊花;鼻塞加白芷、苍耳子、辛夷;咽痛加牛蒡子、薄荷,热甚加鱼腥草、肺形草、七叶一枝花;伤阴加鲜芦根、南北沙参等。1天1剂,水煎早晚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嘱患者忌食烟熏、火烤、油炸、辛辣之品。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显效:咳嗽、咳痰症状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无效:咳嗽、咳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2 结 果 治疗组48例中,治愈29例,显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对照组42例中,治愈15例,显效1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6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变应性咳嗽的概念是1992年由日本学者Fujimura等[2]首次提出,主要指那些对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但对抗组胺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干咳患者。目前对AC的界定尚未明确,原因在于此类咳嗽患者具有一些特应性的因素,但尚不能诊断为哮喘、变应性鼻炎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故将此类咳嗽定义为变应性咳嗽。由于该病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因此,易被临床医生长期误诊误治。

    该病属中医“咳嗽”、“风咳”、“痉咳”等范畴,《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该病亦可归属于“喉源性咳嗽”范畴。发病常以“风邪为患”,《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咳嗽咽痒;临床上表现出风邪的特点,如“风善行数变”、“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胜则痒”等。治疗上若按一般的宣肺化痰止咳法,疗效常不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祛风之品,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得以通利,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祛风止咳饮系宋康老师临床经验方,方中前胡、苏子、枇杷叶降气化痰;杏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故降中有宣,配桔梗更可加强开宣肺气之功;以上五味宣肃并用,可调畅肺气;乌元参、木蝴蝶、蝉衣清利咽喉;紫草、茜草、地肤子、白鲜皮凉血祛风止痒;陈皮、制半夏、茯苓化痰止咳;再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宣肺祛风止咳之功。药理研究表明,苏子、蝉衣、七叶一枝花具有抗过敏反应,枇杷叶、白鲜皮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紫草、地肤子、白鲜皮、木蝴蝶能够抑制变态反应性炎症;而西药酮替酚作为抗组胺和抗过敏介质释放药,能抑制和拮抗气道变应性炎症。中西医结合,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2] Fujimura M,Sakamoto S,Matsuda T.Bronchodilatorresistive cough in atopic patients:bronchial reversibility and hyperresponsiveness[J].Intern Med,1992,31:447452.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分期综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