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睾丸炎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12-26  浏览次数:116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李永康           临清市中医院,山东 临清 25265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经血清学确诊的流行性腮腺炎并睾丸炎住院患者77例,诊断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且1次以上血清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IgM阳性,伴单侧或双侧睾丸肿痛,尿淀粉酶1200 μmol/L~4587 μmol/L,血淀粉酶135 μmol/L~560 μmol/L,阴囊B超检查示一侧或两侧睾丸、附睾及精索炎症变化。两组患者均因流行性腮腺炎并睾丸炎入院,无其它疾病,入院之前均常规应用板蓝根冲剂口服治疗。治疗组45例,年龄(13.5±1.9)岁,病程(4.5±1.6)d,体温38.7℃±0.9℃。双侧睾丸炎10例,单侧睾丸炎35例。双侧腮腺炎6例,单侧腮腺炎39例;对照组32例,年龄(14.2±2.1)岁,病程(3.9±1.4)d,体温38.1℃±1.1℃。双侧睾丸炎7例,单侧睾丸炎25例。双侧腮腺炎5例,单侧腮腺炎27例。两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病毒唑15 mg/kg,分为2次各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于小壶中加地塞米松5 mg/d。治疗组:①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刺太冲、通里穴,每日2次,采用泻法。②普济消毒饮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服。方药:牛蒡子3 g,黄芩15 g,黄连6 g,甘草6 g,板蓝根30 g,马勃(包)6 g,连翘15 g,升麻3 g,柴胡3 g,陈皮6 g,薄荷3 g,僵蚕9 g,全蝎5 g,蜈蚣3 g,龙胆草6 g,栀子12 g,车前子(包)15 g,牡丹皮15 g,赤芍30 g,延胡索9 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 g,口干者加生地12 g,呕吐者加竹茹12 g。③如意金黄散糊剂分别于腮腺、睾丸处纱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1.3 疗效标准 治疗7 d后(未治愈者继续治疗)判断疗效。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体温正常,血WBC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睾丸肿块缩小,压痛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治疗7 d时,治疗组治愈40例(88.89%),有效5例,治愈率为88%;对照组治愈20例(62.50%),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63%。两组治愈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57 0.005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中医学称之为“大头瘟”,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主要病变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腺体充血、肿胀、水肿,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受侵犯的睾丸曲精管上皮显著充血,有斑点状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腮腺肿胀多于1~3 d达到高峰,持续4~5 d逐渐消退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2周[2]。睾丸炎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胀,伴剧烈触痛,一般10 d左右消退。早期应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可能对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有一定的疗效[1]。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外感风温时毒,内有积热蕴积所致,风热毒邪壅阻足少阳胆经,循经上攻,气血郁滞,凝聚成肿。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风热毒邪挟湿热循肝经下注则可致睾丸肿痛,因此,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利湿消肿是本病的根本治则。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太冲为其腧穴,泄热理血,擅治睾丸肿痛,针刺治疗立竿见影。宋代马丹阳在《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中说:“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通里为心经络穴,通达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二经。因心主一身之血脉,太阳主人身之表,又手太阳经脉“上颊”,手太阳经筋“上曲牙循耳前”,故刺通里,通达表里两经,助血行,疏通太阳,治疗腮腺肿痛有效,较取少阳经、手足阳明经穴之翳风、关冲、外关、颊车、合谷更为简单。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能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水煎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较好[3]。本病多见有高热、腮腺及睾丸肿胀疼痛,存在一派热象,故首选黄芩、黄连、板篮根清热解毒为主。腮腺肿痛病位在上,盖火性升散,喜上炎而恶抑遏。火邪郁结于内,若单纯使用大剂寒凉药清降,则恐冰伏邪火,凝结气机,欲清反滞,郁结不得开,火邪亦难去,易生他变,故用升麻、柴胡、牛蒡子、薄荷等引诸寒凉药走上,且均具有凉散疏泄之功,因而适于治疗大头瘟的上部郁火证候,取“火郁发之”[4],且用量宜小,以免火成燎原之势。赤芍、牡丹皮能凉血活血解毒,僵蚕、全蝎、蜈蚣之类能化痰散结解毒、通络止痛,龙胆草、栀子、车前子均入肝经,能清利湿热。《本经逢原》说:“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归肝肾经,使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消肿之功能达下焦,有引经之效,且能制约升、柴、薄、牛之品升散太过,是为升降并用。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故取佳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赤芍对多种致炎剂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5]。栀子生品的抗炎作用最强,既可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和渗出,又可抑制炎症晚期的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的形成[6]。有报道,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用全蝎配方治疗非常有效[7]。金黄散来源于《外科正宗》,为中医外科疾患治疗之消法中一个重要方剂,具有清热化湿、散瘀化痰的功效,其消肿止痛作用与其镇痛、抗炎作用有关。有报道,金黄散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导致的腮腺炎及睾丸炎,疗效满意[8]。本研究应用利巴韦林、地塞米松静滴,结合中药内服、外敷及针刺治疗,切中中西医发病机制,各种方法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其效用叠加,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文伟.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2 7542 756.

    [2]彭文伟.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2 7512 752.

    [3]李淑霞.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0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7):26.

    [4]王中琳.风药治疗火郁证配伍浅探[J].吉林中医药,2003,23(8):42.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5.

    [6]那 莎,郭国田.栀子及其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91.

    [7]邵晓慧,孔祥山,房林华.全蝎的炮制与临床应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23.

    [8]白 林,马敬民,张秋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16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5):36.

    <?xml:namespace prefix = p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典型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18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