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鼻出血56例

    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1150次

    作者               作者单位

    李金妮       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461670)

    李丽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45000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住院病人10例,门诊病人4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60岁;出血部位在黎氏区25例,鼻中隔后段17例,中鼻道后端10例,嗅裂和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供血区各例;高血压病史38例,心脑血管病史9例,慢性支气管病史5例,脑血管外偏瘫1例,无明显病因3例。所有病例均排除血液病、鼻腔肿瘤、鼻外伤。

    1.2 治疗方法

    1.2.1 检查出血点、局部止血 采用半卧位,吸引器吸净鼻腔内血液及凝血块。用肾上腺素地卡因棉片充分收缩和麻醉鼻腔黏膜。采用国产(福奥)0度、30度、70度的鼻内镜寻找出血部位,依次检查鼻中隔前段,中、下鼻甲前端,中、下鼻道前端及后端。嗅裂、鼻中隔后端,中、下鼻甲后端,黎氏区,鼻咽顶侧壁等易出血区[1]。检查中发现的出血部位酌情用石碳酸、电凝或微波处理,治疗时痛苦小,如有必要适量压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因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对鼻腔黏膜损伤甚微,患者痛苦小,可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

    1.2.2 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临床中可将鼻出血分为胃热炽盛型;肝火上逆型;肺经热盛型、肝肾阴虚型;脾不统血型。本文的56例中,以上各型分别有34例、12例、8例、1例、1例。以上各型采用的基本方为:生地黄20g,玄参20g,牡丹皮12g,牛膝10g,藕节15g,血余炭10g,黄芩12g,栀子12g,侧柏叶12g,仙鹤草30g,白茅根30g,甘草6g。 辨证加减:①胃热炽盛型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酌加芒硝(大便通后停用),生石膏30g,知母10g;②肝火上逆型表现为:口苦咽干,面红耳赤,烦躁易怒,酌加钩藤15g、代赭石12g;③肺经热盛型表现为:血鲜红、咽痛、口鼻干、咳嗽不利,酌加菊花15g,连翘15g。④肝胃阴虚型:头晕眼花、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酌加旱莲草30g,阿胶9g;⑤脾不统血型 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酌加阿胶补血养血,山药12g,以补血养血。

    2 结果

    治疗后鼻腔6个月未在出血为治愈。56例中一次治疗成功的52例,占全部病例的92.9%。2周内重复治疗的3例(2例系高血压中老年患者,1例系肺心病患者);一月内重复治疗的1例。

    3 讨论

    中老年患者鼻出血是全身多种疾病反应于鼻部的常见病状,因其发病急、变化快、出血部位多数深而隐匿,常规的前鼻镜检查难以发现明确的出血部位,以往多用的前后鼻孔填塞加止血药应用,痛苦大、易复发,并发症高,据文献报道,后鼻孔栓塞失败率26.0%,并发症高达68%[2],鼻窦感染、中耳炎、低氧血症、脑梗塞、鼻腔及中隔的正常黏膜损伤等。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在鼻科的广泛应用,利用不同角度的内镜进行鼻腔仔细检查,找准出血部位后,用石碳酸烧灼、电凝或微波处理,一般可立即止血。再用少许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轻压出血部位,保护创面,避免空气刺激,引起二次出血。这样操作具有微创、视野清晰、见效快等特点。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前后鼻孔填塞法。在对鼻出血患者给与局部处理后,过去都是配合止血、降压、通便药静脉滴注或口服,以达到降低复发率的目的。其实这样容易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血压迅速降低,失血后血容量不足、止血药物又可使血小板凝聚,血粘稠度增加,易造成脑血管意外,出现脑梗赛、偏瘫等并发症。文献有类似报道[3]。

    根据中医理论及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医疗标准[4]认为:中药在调理鼻出血的全身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因为中医认为鼻出血属中医之血症,血液不循常道;鼻窍脉络破损,血溢脉外所致。引发鼻出血的病因病机很多,如外感风邪热毒,过食辛辣食物,肝郁火热偏盛,劳倦损伤脾气,脾不通血,邪毒移行上焦等。所以在鼻内镜下对出血部位处理奏效后,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可达到标本兼治又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方中生地、玄参味苦而气寒,苦寒相合则清热泻火,甘寒相合则滋水养阴;牡丹皮、黄芩、橘子味苦性寒入肺、胃、心肝经,而主清五脏热结;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而除血;牛膝味苦兼甘善降上炎之火,且引血下行归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养阴生津之功,可达到热清、火降、阴养、津生,鼻膜得以濡养、血行络中,运行复常以达到鼻血止而病自愈之目的。

    总之,鼻内镜下处理出血部位,结合中药调理全身疾病是一种积极有效治疗鼻出血的理想方法,它具有定位准确,止血彻底,痛苦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大章,史冬雪,王贵植.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6,31(1):540.

    [2] 王荣光,许庚,郭宝煌.鼻内窥镜手术图解[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49.

    [3] 隋军,汤勇,沅标.鼻出血心肌缺血两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4):339.

    [4]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7.

    ↑上一篇:浅谈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优势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疗效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