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医临床》

    肺脾相关理论指导小儿反复肺炎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2-12-08  浏览次数:1360次

    作者             单位

    王士嘉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王雪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小儿肺炎归属中医学“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多发于冬春两季,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鼻煽为主要症状[1]。若治疗及时,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近年来小儿反复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据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参加“伏九贴敷外治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采访,结果显示,小儿肺炎的复发率约在70 %以上,且患儿西医治疗以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为主,易导致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其患各种慢性疾病的几率。小儿反复肺炎的预防及治疗,目前已成为家长及临床儿科医生极为重视的课题。笔者在中医培土生金理论的指导下,试从肺脾相关论治进行相关理论探讨。

    1肺脾相关理论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肺系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肺、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了它们在气血津液的生成、气机调畅及水液代谢上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1)生理上,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乃肺之母。肺主气,司呼吸,通调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经络上肺脾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3]。《素问》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病理上,肺脾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升降失常和水液代谢失常。肺气的正常与否全赖脾气的滋养。《医方集解·补养之剂第一》云:“脾者,万物之母也,肺者,气之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所谓“土不生金”,即会出现久咳不已、气短等症;反之,肺气虚久,子盗母气亦可致脾气虚损,出现少气、倦怠、嗜睡、厌食、乏力等症。肺应秋象,气以肃降为顺;脾为中土,主运化水湿,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枢纽运转失常,气机失常,肺气不得肃降,肺气上逆,水湿不运,聚而成痰,痰随气升,阻塞肺道,气为痰阻;脾之清阳不升,肺气不充,胃之浊阴不降,腑气不通,亦致肺气郁闭。发为热、咳、痰、哮、喘等一系列症候。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说:“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小儿年幼无知,无忧无虑,极少发生情志疾病,疾病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肺、脾两脏。在小儿肺脏反复受邪的过程中,脾常不足是其内在因素[4]。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于脾。江育仁教授“不在邪多,而在正虚”的学术观点也阐述了肺脏疾病的主要病因,大多是脾常不足引起的[5]。化繁为简,治病求本,本即脾胃。由于当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娇惯以及小儿神识未萌不知自制,一遇美食即暴饮暴食。日久脾胃为食积所伤。李杲云:“脾胃即伤,百病尤生。”脾气受损,生化不足,土不生金,致使肺气不足;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易导致小儿肺炎的反复发生。脾虚水谷运化失常,湿聚成痰,痰随气逆,阻塞肺道,加重小儿肺炎。若食积日久,脾阳受困,脾阴亦不足,脾阴不足无以生金水,金水即肺阴不足,致使小儿肺炎反复不愈。

    2肺脾相关理论治疗小儿反复肺炎

    既然食积乃肺炎病因之根本,根据中医理论“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对于小儿反复肺炎的治疗,重点应该落在消除食积上。

    2.1 下法在小儿反复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下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源于《内经》的“去苑陈挫”,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不仅可用于有形之腑实结热,也可用于无形之邪热,亦可应用于久病伤阴之急下存阴。小儿反复肺炎之本在于食积伤脾。张子和《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中指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治病先要攻邪,邪去则元气自复。张氏主张“上郁夺其下”,给邪以出路。腑实证或肺炎急性发作期或高热之状,大承气之品皆可用之,邪去正安,诸症悉解。腑实不明显但见小儿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嘴唇干裂、弄舌、大便便头干便尾稀等症皆是肺脾阴虚之状,当辨证选用小承气或调胃承气之品急下以存阴。邪去阴液得复,肺脾乃安,取效速捷。所以在临证之时适当加入消食泻下之品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由于当今社会的医生“小心谨慎”,临床上过于死守小儿脾胃薄弱切忌攻伐之教导,往往不能果断地使用下法。周学海《读医随笔》记到:“人谓小儿脏腑弱,不堪峻药之攻刷;吾亦谓小儿脏腑弱,不堪久病之蹂躏也。”[6]万全也认为:“脾胃之病多伤饮食……伤之轻者,损谷则愈;伤之重者,则消导之。”而且曾批语当时的儿科医生“今之调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为害,喜补而恶攻。害于攻者大,害于补者岂小小哉!”但在应用下法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当下即下,且得“下”即止,不可枉下,下之过剂,伤伐正气,变证蜂起,无疑本末倒置。

    2.2 补法在小儿反复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食积已去,郁热得清,脾脏得以恢复,数日疾病自当痊愈。然一部分患儿为病所困,脾胃亦受困日久,脾气不运,脾气未健,金水不足,易成复发之后患。因此运脾健脾乃治本防后患之法。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运化自如,符合阴阳升降之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草和中,诸药相伍共奏健脾之功[7]。同时对于小儿脾胃的调理切忌一味壅补。壅补之品,甘厚重滞,反易使小儿嫩弱的脾胃负担加重,而影响脾胃的健运。调理脾胃应注重调气即可助运,疏通脾胃气机。调整其升降功能,凡芳香理气,升清降浊之品,皆有运脾之功,如藿香、苏梗、厚朴、枳壳、陈皮、木香之类。调理脾胃要注意燥润相济,脾为湿土之脏,易为湿土所困而病湿;胃为燥土之腑,易为燥热所伤而病燥。故健脾燥湿与润燥和胃,使脾胃燥润相济是调理脾胃的又一重要原则。

    3肺脾相关理论预防小儿反复肺炎

    祖国医学强调防病于未然,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食积乃小儿肺炎病因之本,预防上也应抓住预防食积及“脾常不足”这个根本原则。平时应注意调理小儿饮食,使之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忌偏嗜五味,保持小儿脾胃正常的纳食功能,应顺应小儿脾胃发育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喂养。古代医家十分强调“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内经》曰:“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可不慎也。”脾胃健壮,气血生化充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护卫机体、抵御外邪,小儿百病不生。若脾胃虚弱,则“百病丛生”。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识到“乳勿过量”,“宁饥勿饱”,确保小儿脾胃不伤乃小儿预防保健的不二法则。元·曾世荣在《活幼心书·小儿常安》篇中引用民间歌赋,形象地说明了节饮食在小儿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8]这在当代人们普遍娇生惯养小儿的今天意义格外重大。

    治疗及预防小儿肺炎的复发,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应是父母,由于现今人们的观念以及对正确合理的喂养知识缺乏,往往导致患儿脾气刚愎,旋又被食积所伤,医者前期所作所有努力毁于一旦。所以儿科医务工作者在临证同时应向父母传授一些正确的喂养常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正确的喂养知识。当家长们都能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小儿的脾气强壮充足,不再为食积所伤,四季脾旺不受邪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8.

    [2]孙志佳,漆东梅.肺脾相关理论的中西汇通[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60-1661.

    [3]陈瑞,梁风霞.浅谈治肺当求脾胃[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3):20.

    [4]曹立菊.从肺脾肾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内蒙古中医药,2006,25(3):69.

    [5]郁晓维.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经验[J].现代中医药,2004,4: 7-9.

    [6]王义相.试论小儿脾常有余[J].光明中医,2005,20(1):1.

    [7]樊丽萍.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76

    [8]张葆青,邢向晖.脾胃学说与儿科临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43-645.

    ↑上一篇:儿童间歇性深吸气症中医病机证治方法探讨
    ↓下一篇:对中医临床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的思考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