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中医基础》

    黄尧洲教授治疗酒渣鼻经验撷英

    发表时间:2014-04-24  浏览次数:1918次

    黄尧洲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疗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近硐年,学验俱丰,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肤病及心血管病等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余忝列门墙,侍诊其左右,获益颇多。现不揣浅陋,将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中期酒渣鼻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对此病的认识

    酒渣鼻是常发生在面中部的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及红丘疹和脓疱疹的皮肤疾病,最早累及鼻、面颊、下颌、前额和眉间,很少累及耳后、胸前Ⅴ字区、颈部、背部和头皮,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较多。国外报道发病率在0,5%~⒛%,男女比例约为⒈3[1]。本病可分为三期,包括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但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经过缓慢[2]。

    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仍不甚明确,通常认为与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有关,遗传以及局部反复感染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嗜酒、辛辣刺激、高温及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内分泌障碍是其加重的重要原因。最近关于此病发病原因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其与紫外线照射、活性氧、神经肽、先天免疫亢进、微生物感染等有关,特别是幽门螺杆菌与酒渣鼻之间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3]。

    中医对此病有上千年的认识,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通常称之为“酒渣鼻”“赤鼻”“糟鼻子”等,发病因素多与肺、脾胃有关。《素问·刺热论》:“月卑热病者,鼻先赤G”认为此病与脾热有较大关系。陈无择《三因方》:“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渣。”认为此病是肺热而致。《医宗金鉴》:“此证生于准头,或鼻两边,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总结前人经验认为此病是因肺火熏肺而致。究其病机则与血热郁滞有关,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到:“肺风、粉刺、皱鼻,三者同种;粉刺属肺,皱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关于酒渣鼻的进展,一般认为早期属于肺胃郁热,中期则属于血热郁滞,后期则变为痰热壅用生致鼻赘。

    二、治则治法

    关于酒渣鼻的治疗,黄尧洲教授常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程长短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早期表现以红斑为主,以清肺胃之热、解毒之法为主。中期则见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伴有脓疱,以清热凉血解毒治之。后期可见鼻部丘疹增生形成鼻赘,以活血理气软坚散结治之。

    三、经验方药

    根据以上认识,黄尧洲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中药煎剂联合甲硝唑外用治疗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酒渣鼻,取得良好效果。方药:苦楝皮15g,苦参15g,白鲜皮10g,马鞭草10g。以水浓煎后,湿敷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⒛而n。甲硝唑2片研末,用凉白开水溶解成糊状,于每晚湿敷后涂于患处,翌晨清洗,洗净后再用中药煎剂外敷。

    四、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37岁,20l1年11月7日初诊。患者2年前发病,先见面部皮肤潮红以鼻头为甚,后渐出现红丘疹以及脓疱,自觉瘙痒,冬重夏轻。在当地治疗,被诊断为酒渣鼻,先后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他克莫司软膏等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停药即复发。最近皮疹加重,前来就诊。刻下症见:鼻部及两颊对称性红斑疹,上有少量白色鳞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自觉瘙痒,口渴欲饮凉。脉象滑数,舌质红,苔黄厚腻。询其父曾患此病。诊断:酒渣鼻。方药:苦楝皮15g,苦参15g,白鲜皮10g,马鞭草10g。西药:甲硝唑片0.2g。中药以水浓煎,取汁150mL,湿敷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⒛min。甲硝唑片研末,用水溶解成糊状,于每晚湿敷后涂于患处,次日清晨清洗,洗净后再用中药煎剂外敷。治疗2周后瘙痒减轻,皮肤脱屑减轻。继续用药2周后,瘙痒进一步减轻,皮肤潮红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用药4周后复诊,皮肤基本不红:鼻周丘疹消退,鼻头脓疱未见,仅余少量毛细血管扩张。第3、6个月两次电话随访患者痊愈,且病情无复发。

    例2:患者,女,48岁,⒛12年3月“日初诊。患者面部皮肤丘疹伴痒痛十年余,加重2年。在外院求治,被诊断为毛囊炎、酒渣鼻、玫瑰痤疮,用中西药内服外敷治疗,效不佳。刻下症见:皮肤痒痛,纳佳,眠欠安,易怒胸闷心慌,大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皮肤科检查:鼻翼、两颊及下巴红斑丘疹及脓疱,伴少量淡黄色结痂,可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临床诊断为酒渣鼻,证属肺胃郁热,血热壅肺,同时伴有肝郁气滞。予以内服、外敷中药结合治疗。内服方以行气解郁,凉血解毒为主,方用“二仙汤加减”:生龙骨笱g,煅牡蛎30g,仙茅8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柴胡10g,当归10g,知母⒛g,黄柏⒛g,蒲公英30g,马鞭草15g。夕卜用方:苦楝皮15g,苦参15g,白鲜皮15g,马鞭草15g。水煎1次,药汁放凉湿敷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血n。甲硝唑片0.2g,研末,用水溶解成糊状,于每晚湿敷后涂于患处,次日清晨清洗,洗净后再用中药煎剂外敷。治疗1周后鼻周丘疹消失,鼻头脓疱减轻,但仍痒,胸闷心慌减轻,睡眠好转。继续用药2周后,痒痛均减轻,无新发丘疹。停服内服方,继续用外用药3周后复诊,皮肤痒痛基本消失,红色斑丘疹明显减少,仅余少量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现鼻部已无明显症状,为巩固疗效,仍用外用药物治疗。

    五、讨论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用维生素B族药物、甲硝唑及四环素口服,复方硫磺洗剂、2.5%硫化硒洗剂及抗生素制剂外用,但疗效欠佳并易反复发作。黄尧洲教授以中药煎剂联合甲硝唑外用治疗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的酒渣鼻,用药经济,简单易行,而且疗效甚佳,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煎剂中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味苦性寒,归肝、脾、胃经,本品杀虫、疗癣,可用治各种虫疾、疥癣、湿疮。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本品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故用治湿热泻痢、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功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故用治湿热疮毒、湿疹、疥癣。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地上部分,味苦性凉,归肝、脾经,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故用于瘕瘕积聚、疟疾、痈肿、水肿热淋。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苦楝皮有驱虫作用;苦参可平衡油脂分泌,疏通并收敛毛孔,清除皮肤内毒素;白鲜皮有抗菌作用;马鞭草能抗炎止痛。方中重用苦楝皮杀虫疗癣为君药,治疗疥癣湿疮;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杀虫为臣药,二者功效相近,相须为用;马鞭草清热解毒为佐,用治痈疮肿毒。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之功。甲硝唑别名灭滴灵,即2-甲基一5一硝基咪唑一1-乙醇,具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临床用于治疗丘疹脓疱型酒渣鼻常获良效,其机制可能在于其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通过下调白细胞的趋化活性,抑制肉芽肿形成及细胞免疫而减轻炎症反应[4]。黄尧洲教授根据经验,白天用中药外用方治疗,晚上用中药方配合甲硝唑外用治疗,两相协同共奏奇效,同时也给患者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吴艳,牛悦青,陈璨.皮肤屏障与玫瑰痤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1,(02):77-78.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74-1176.

    [3]陈刚,韩海成,李晓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酒渣鼻相关性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8,(10):1366-1367.

    [4]田夫军,张福仁,赵天恩.酒渣鼻局部药物治疗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02):108-110.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中枢脱髓鞘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