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药学其他》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4-04-23  浏览次数:1513次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价廉、高效、杀菌性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所致的感染。但在各类药物所致的过敏反应中青霉素位居首位。为探讨青霉素皮试假阳性原因及预防对策,笔者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中心3780例青霉素皮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780例患者中男1980例,女1800例;年龄3个月~72岁,平均(38.34±17.56)岁,白天皮试3578例,晚上皮试202例。皮试前均排除青霉素过敏史及自诉高敏体质患者,排除双上肢有荨麻疹及药物疹的患者。  1.2 方法:皮试液均采用瑞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青霉素钠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皮试液的浓度为1mlNaCl溶液含青霉素500U,皮试液均为现配现用,注射部位统一规定在患者前臂掌侧面下1/3处腕横纹上三横指(1岁以下婴儿两横指)正中与腕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注射部位采用消毒剂消毒皮肤,待干后皮内注射0.1ml,内含青霉素50U,皮丘直径为0.5cm,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皮试结果判断:①阴性:皮丘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无红晕,无自觉不适症状;②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③可疑阳性:在无全身反应的情况下,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单纯皮丘轻度增大,抚触时皮丘为规则圆形;单纯红晕直径增大且范围在1.0~1.5cm;单纯周围有小的伪足;单纯出现少量小的丘疹。④假阳性:定为可疑阳性时对侧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对照试验,如结果一致,则为假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统计软件处理,回顾性分析3780例皮试患者结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80例皮试患者中皮试结果阴性3260例,阳性100例,可疑阳性420例(其中假阳性380例)。380例假阳性患者中男130例,女25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9岁,平均(22.12±14.34)岁。白天皮试160例,晚上皮试220例。可疑阳性皮试患者年龄小(t=8.98,P<0.05),女性比男性高(χ2=12.97,P<0.05),夜间比白天高(χ2=18.78,P<0.05),冬季比夏季高(χ2=16.38,P<0.05)。  3 讨论  青霉素皮试结果关系到患者一生是否能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及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的药物,准确判定青霉素皮试结果是护理工作者的职责。  3.1 青霉素假阳性发生的原因  3.1.1 皮试液的影响:青霉素皮试液的浓度直接影响皮试结果,浓度越高假阳性的几率越高。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在《基础护理学》中有明确规定,配制过程不易掌握。在研究中发现个别护士皮试结果假阳性率特别高,这可能与护士配制皮试液过程中药液摇匀不充分,量取有误有关。  3.1.2 消毒液的影响:青霉素皮试常规用75%乙醇消毒皮肤,皮试部位在前臂内侧皮肤较薄处,乙醇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大,加上乙醇挥发需要一定时间,且乙醇有很强渗透性,消毒时可有少量的乙醇渗入表皮,加上皮肤的吸收功能使少量的乙醇被吸收[1],导致局部皮肤发红影响护士对皮试结果的判断,增加假阳性几率。  3.1.3受试者年龄、性别的因素:假阳性组38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22.12±14.34)岁,低于全组(38.34±17.56)岁,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婴幼儿皮肤比成年人薄嫩,皮肤结缔组织含水量高,血管丰富受轻微刺激可引起渗出,出现路易三联反应,这是婴幼儿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率高的主要原因。②婴幼儿和女性假阳性比例较高,可能与其皮肤痛阈值较低和心理因素有关。  3.1.4 人体生理周期的影响: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周期性,夜间皮质激素水平低下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受内分泌的影响,夜晚皮试阳性率比白天高。这就出现同一患者白天皮试阴性可以应用青霉素,而夜晚皮试阳性不能应用青霉素的现象。  3.1.5 气候温度的影响:皮肤冷觉感受器对寒冷刺激较敏感,冬季温度较低,皮试液的温度也低,冷刺激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使局部的敏感性降低,使局部皮肤发红,造成假阳性的发生。  3.1.6 护士皮试操作方法及心理因素:护士操作不当造成出现假阳性结果:①操作不规范,注射皮试液量过多超过0.1ml或不足0.1ml,皮丘过大或过小,皮试针头刺入过长等一系列不规范操作。②护士因为工作繁忙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③护士主观因素:护理人员判断结果时过于小心谨慎“宁松勿紧”放宽皮试阳性标准,在明知可能是假阳性的情况下,宁愿错判为阳性也不判为阴性[2].  3.2 降低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的对策  3.2.1 降低人为因素影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技术水平:①严格掌握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与注射方法,皮试液必须现配现用,配制过程中充分摇匀皮试液以保证精确的皮试液浓度;其次要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选择小针头把握进针角度避免皮试液用量过大或刺入过深进入皮下组织。②正确选择注射用消毒液:皮肤消毒时动作要轻柔,常规使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再用NaCl溶液擦拭以降低乙醇对皮肤的刺激有效降低皮试假阳性。皮肤娇嫩的婴幼儿或对乙醇过敏的患者可采用0.5%碘伏消毒注射部位。陆伟伟等报研究表明采用0.5%碘伏消毒皮肤后皮试的假阳性率显着下降[3].  3.2.2 做好解释宣教工作:婴幼儿做完皮试后应告诉家长照顾好患儿,不要挤压针口,勿用力拉扯患儿衣袖,避免衣袖过紧压迫皮试部位以免影响皮试结果。注意沟通技巧:当皮丘可疑询问患者全身情况时采用非诱导方式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其心情放松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3.2.3 减少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尽量避免在夜晚做青霉素皮试,降低假阳性。天气寒冷时用手为皮试液加温使皮试液温度不至于太低降低因为寒冷刺激造成的假阳性。  3.2.4 加强护士责任心,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把握青霉素皮试阳性指征,对工作求是认真,避免因害怕承担风险而人为造成假阳性的出现。判断皮试结果不凭个人主观印象,不怕麻烦,如果对皮试结果不能确认或怀疑假阳性时,在做好急救准备前提下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在对侧做对照试验排除假阳性。  4 小结  护理人员是青霉素皮试的操作者,准确判断皮试结果是护士的职责。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严格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力争将青霉素皮试假阳性降低到最低水平,安全扩大青霉素的使用范围,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5 参考文献  [1] 彭名炜,徐长金。实用药剂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3-328.  [2] 朱庆兰,贺海英。预防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结果的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5,4(4):65.  [3] 陆伟伟,郑慧静,袁永兰。两种皮肤消毒液对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J].上海护理杂志,2006,11(6):10.  [收稿日期:2013-11-15 编校:潘宏竹]

    ↑上一篇:丙泊酚复合全身麻醉与丙泊酚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手术中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心功能不全患者骨折术后使用地高辛的药学监护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