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临床药学》

    西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联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9-16  浏览次数:1208次

    西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联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作者:张玉凤    作者单位:727500陕西省富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西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西咪替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难治性GERD 32例患者于清晨空腹服奥美拉唑20mg,夜间临睡前服西咪替丁400mg,餐前服西沙比利5mg,疗程8周。结果: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结论:西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联合治疗GERD有较好的疗效,为治疗难治性GERD的较好选择。    【关键词】  西沙比利 奥美拉唑 西咪替丁 胃食管反流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病例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均具有烧心、胸痛、反酸、反胃、嗳气等症状,胃镜检查有食管炎改变或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或口服奥美拉唑20mg 2次/日,疗程8周,症状未获改善者,均除外消化性溃疡、卓-艾氏综合征及胃癌等疾病。    方法:联合用药前做胃镜检查以确定,然后清晨空腹服奥美拉唑20mg,夜间临睡前服西咪替丁400mg,每顿餐前15~30分钟服西沙必利5mg,疗程8周,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促胃肠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及胃黏膜保护药,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并采用随访询问方法观察记录症状的变化。    疗效观察指标:①症状评价以烧心、反酸、胸痛为主要症状,反胃、暖气为次要症状,按轻重分为四度:0度无症状;1度(轻度)有感觉但不明显;2度(中度)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度(重度)症状重,对工作及日常生活有影响。总体疗效以3个主要症状均改善或完全消失为显效,两个主要症状均改善为有效,各症状无减轻或加重为无效。②胃镜下所见采用洛杉矶分级法:正常:食管黏膜没有破损;A级:&ge;1个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B级:&ge;1个食管黏膜破损,长径>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75%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治疗后改善1级者为有效,改善2级或炎症表现完全消失者为显效,无变化或加重者为无效。结果    治疗前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4例,治疗后烧心、反酸、胸痛症状消失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胃镜评价与症状总体疗效一致。讨论    食管抗反流屏障的削弱和反流物对黏膜的损害被认为是GERD发病的主要机制,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压力减低、频繁松弛、胃排空延缓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此外,胃食管反流还与食管酸廓清能力降低有关[1]。服用奥美拉唑后疗效差甚至无效者为难治性GERD,因奥美拉唑要与活性的质子泵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质子泵的活性晨高夜低,夜间由于多数质子泵处于静止期,奥美拉唑抑酸作用明显减弱。在缺乏进食刺激的夜间睡眠状态,胃酸会呈现一定时段的泌酸高峰,夜间胃酸分泌主要是由组胺及乙酰胆碱介导的[2]。西咪替丁不仅明显地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也抑制迷走神经和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对控制夜间胃酸分泌比奥美拉唑更为有效。某些胃肠道动力差的患者,长期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导致胃内pH值升高,胃内食物滞留时间延长,易引发细菌性胃肠炎。西沙必利阻断外周多巴胺受体,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西沙必利也可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增强食管体部平滑肌蠕动收缩,从而防止食物反流,故西沙比利、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联合治疗难治性GERD疗效更佳,联用用药作用互补、合理、有效。【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陵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    2 许国铭.重新认识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华消化杂志, 2003,23,5.

    ↑上一篇: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肝性脑病的30例疗效分析
    ↓下一篇: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