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临床药学》

    我院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05  浏览次数:1323次

    牛向荣 靳洁 014032内蒙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内蒙古,包头)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参考。方法:对医院2010年收集到的14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女性ADR高于男性;大于60岁患者ADR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结论:ADR的发生因素诸多,表现多样,临床应重视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医院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现对2010年1~12月收集的147例有效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10年收集到的147例报告由我院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ADR,以自发呈报方式上报到药剂科,经审定筛选后由不良反应报告员上报到内蒙古自治区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方法:对每例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用药时间、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反应类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 果

    ADR报告例数的一般情况:1年间收集到147例,其中发生ADR的患者中男42.85%,女57.14%,提示女性对药物较为敏感。一般情况下,若发生药物性皮炎时,男女ADR发生率之比3:2[1]。本调查与此接近。ADR患者年龄1~78岁,见表1。

    ADR的因果关系评价: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147例ADR中评价为肯定12例(8.16%),很可能54例(36.73%),可能48例(32.65%)。

    ADR的转归:147例ADR患者停药后经临床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和治疗,治愈率100%,无1例死亡或造成严重后遗症。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147例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位居榜首130例(88.43%),口服给药17例(11.57%)。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与构成比:14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10类24种,单一用药49例(33.33%),联合用药98例(66.67%),其中以抗菌药物构成比最高,其次是中药制剂。

    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构成比:引起ADR比例最高的是喹诺酮类(27.21%)、头孢菌素类(20.40%)、青霉素类(18.36%)分别位居第2、第3。

    ADR的临床表现及涉及到的系统分类:147例报告中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4.21%),其次为消化系统(24.48%)和神经系统(14.28%)。

    讨 论

    ADR报告来源:我院ADR报告的来源以门诊、急诊和有临床药师下临床的呼吸科、普外科为主,这可能与患者用药数量、种类、及科室对ADR监测和报告的重视程度有关。

    ADR的类型:ADR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我院ADR报告中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与国内文献报道的排序基本一致[2,3]。

    ADR与年龄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48.57%)。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减退,用药后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老年人体内自我稳定功能减弱,药物效应相对增强,各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药物敏感型增高,而机体免疫功能退化易出现变态反应,使得老年人ADR的发生率较高。有学者认为老年人ADR发生率为中青年的2.5倍[4]。其次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这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加重ADR的又一原因。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ADR的影响:147例ADR中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88.43%)。这种给药方式是医院目前采用最多的治疗手段,提示临床应保证注射剂的质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配置,正确操作,正确的选用溶媒,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滴注速度,避免ADR的发生。

    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147例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相当大比例(84.35%),这与抗菌药物的高效、广谱、新品种不断上市而使用频率高有关,其次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偏大,起点偏高等也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由于其组成成分复杂,不易分离、提纯、精制,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以及药物在炮制、运输、储存过程中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导致机体过敏。另外存在个体差异,使ADR发生率较高。由于中药注射剂应用较普遍,提示临床在选用中药注射剂时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慎重使用,尽量避免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同时密切观察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对策:①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ADR监测体系及监管机制:医院应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ADR工作制度及适当的奖惩措施。把ADR报告和监测制度列入医疗质量管理的常规工作,以力促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②护士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护理人员应加强药动力学和药效学知识学习,掌握新的药物知识。在工作中要充分了解用药的目的,提高ADR的观察、判断与处理能力。③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的作用: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一线与医护人员组成临床治疗团队,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另外通过监测患者用药的全过程,能及时捕捉到新的、严重的ADR,协助医生处理ADR,帮助医生护士规范填报ADR报表,提高报表质量。④加强信息反馈:继续加强医院药学信息工作,加强信息反馈。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介绍国内外新的或严重的ADR病例及ADR监测工作进展情况,并定期反馈院内ADR监测工作进展、报告质量和评价结果,及时解决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ADR监测工作不能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医务人员的义务和责任,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ADR监测,方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海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与安全用药分析评价方法(上册)[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中心,2003:98.

    2 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417.

    3 贺密会,周站,周筱青.153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3):189-191.

    4 谢惠民.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3-859.

    ↑上一篇:膈下逐瘀汤治疗腹壁液性包块1例
    ↓下一篇: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爱全乐联合雾化吸入治疗与小儿喘息性肺炎35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