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内科学其他学科》

    慢性肾盂肾炎中医治疗六法

    发表时间:2011-07-11  浏览次数:1453次

      作者:吴卫兵,小仙,梅生

      【关键词】 肾盂肾炎,泌尿内科

      【摘要】 将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归纳为清热利湿通淋、疏肝泄热、养阴益气、补益脾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六法,并举例说明。对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慢性肾盂肾炎属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因其症候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尤其是对耐药的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中,仍属一大难证,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失治、误治,往往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变(ESRD),因此有效地防治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生发展,乃属中医研究的一大课题。

      慢性肾盂肾炎基本上属中医“淋证”、“腰痛”范畴,大多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病因多为湿热、邪毒,或人之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位在肾与膀胱,但与肝、脾关系密切。患病之初,感染湿热邪毒,身体壮实,多从膀胱湿热,肝胆郁热来进行辨治;患病日久,伤及人之脏腑阴阳气血,则多从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肾阴虚及肾阳虚等来进行辨析。现经综合相关医学文献及本人临床实践,拟就慢性肾盂肾炎的中医治疗,归纳为清热利湿通淋、疏肝泄热,养阴益气,补益脾肾,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六法,介绍如下。

      1 清热利湿通淋法

      1.1 主证 小便频数,点滴而下,灼热刺痛,急迫不爽,尿色黄赤混浊,甚则出现血尿,或发热、口苦、腰痛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1.2 病机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1.3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1.4 方药 八正散加减:木通10g,车前草10g,酒军5g,六一散15g,蓄12g,瞿麦15g,栀子10g,黄柏10g,晚蚕沙10g。

      若兼表证者加二花、薄荷、柴胡、防风等,湿热邪毒较重者可加蛇舌草、公英、贯众、黄芩、地丁、土茯苓等;兼石淋涩痛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如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酒军,并加用枳实;如湿热邪毒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出现镜下或肉眼血尿,宜用小蓟饮子合导赤散化裁。

      1.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2岁,干部,“泌感”病史3年,平素尿中白细胞(±~+),无明显不适,一周前因起居不慎,发作腰痛,小便频数,灼热涩痛,尿黄少,口干而苦,尿常规:蛋白(+),白细胞满视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拟解毒利湿通淋,方用八正散加蚕沙、公英、地丁、蛇舌草,服药十六剂,诸症尽除,尿常规正常,随访1年未发。

      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期以膀胱湿热为主证者。因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因此,苦寒清利不可太过,证验即止,以免正伤邪恋;如兼正虚,宜少佐扶正之品。中医有“淋家不可发汗”之戒,如兼外感表证,疏风解表之剂的运用应谨慎,免有劫伤营分之嫌。

      2 疏肝泻热法

      2.1 主证 小便涩痛,灼热不畅,色黄赤,心烦易怒,口苦纳呆,或兼胸胁胀痛,或少腹拘急,尿道口、睾丸疼痛,带下黄臭,或寒热往来,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2.2 病机 肝胆邪热蕴结,湿热下注,蕴蓄膀胱,气化失司。

      2.3 治法 疏泻肝胆,利湿清热。

      2.4 方药 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12g,黄芩12g,生地20g,车前草15g,栀子15g,柴胡12g,木通12g,泽泻15g,甘草6g。

      湿热重者加土茯苓15g,蚕沙10g,萆10g,睾丸痛者加山楂、荔枝核等,少腹拘急者加香附、乌药、金铃子等,胸胁胀痛者可加乌药、青皮等,若兼头痛眩晕,口苦易怒者,可加菊花等。

      2.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4岁,2年前曾患“急性肾盂肾炎”,证除停药,以后多因情志不遂而诱发,3天前与人口角,遂至胸闷脘胀,全腹坠胀,小便频数,热涩作痛,尿黄少,伴心烦易怒,口苦,舌红,苔薄白,脉沉弦,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治以清肝胆,利湿热,拟用龙胆泻肝汤化裁,服药二剂症减,守方四十余剂而证除,嘱戒恼怒。

      本法多用于治疗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舒所致的肝胆郁热证。常见女性,多有明显的情志因素,治疗主张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本法药多苦寒,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3 益气养阴法

      3.1 主证 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漓不畅,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或有手足心热,腰酸痛,舌边尖红,苔白少津,脉沉弱或沉细。

      3.2 病机 湿热久留,气阴两伤,正虚邪恋。

      3.3 治法 益气养阴,兼清湿热。

      3.4 方药 清心莲子饮化裁:炙黄芪15g,党参12g,赤茯苓12g,麦冬12g,地骨皮15g,车前子12g,莲子12g,益母草15g,白茅根15g,蛇舌草12g,甘草6g。

      湿热重者可加黄柏、泽泻、玄参、蚕沙等;腰酸痛者加杜仲、续断、龟版等,兼阴虚内热者可加青蒿、知母、生地等。

      3.5 病案举例 患者,女,56岁,患慢性肾炎15年左右。常遇劳即发,近来倦怠乏力,动则汗出,手足心热,腰部酸痛,活动后加剧,小便淋漓,频急作痛,尿黄便秘,舌边红,少苔,脉濡细,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少许,白细胞(++),拟养阴益气,兼清湿热为法,方用清心莲子饮去柴胡加白茅根、泽泻、生地、蛇舌草,服药10余剂,症减,诉觉腰部酸痛、乏力,上方去蛇舌草、泽泻,加杜仲、龟版,续服药16剂,病愈。

      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非急性发作期以气阴不足为主证者。气阴两虚,尤以气虚是本病反复发作之关键,临证时必须注意防治。

      4 补益脾肾法

      4.1 主证 淋证经久不愈,小便频数,淋漓不已,遇劳易发,面色白,神疲乏力,小腹坠胀,腰膝酸冷,或纳呆便溏,舌淡,脉虚弱。

      4.2 病机 淋证日久,过服清利之品,脾肾两虚,下焦蕴毒。

      4.3 治法 补肾健脾,兼解湿毒。

      4.4 方药 济生肾气丸加减;附子3g,茯苓12g,泽泻15g,山茱萸10g,山药15g,车前子12g,丹皮10g,肉桂3g,牛膝12g,生地15g,黄芪18g,白术10g,党参12g,萆10g,公英12g。

      如兼腹泻便溏者可加炒扁豆、干姜、砂仁、肉豆蔻等;兼水肿者,宜加大腹皮、木瓜、茯苓皮等,若肾气虚极,中阳衰败,浊阴下降,混浊水毒潴留,而见神倦欲睡,泛恶,甚口有尿味,症属病情严重,宜配制大黄、黄连、半夏,并酌加重附子用量,以解毒降浊。

      4.5 病案举例 患者,女,64岁,农民,患慢性肾盂炎16年余,因起居不慎,常致发作,迭进清利之品,近来渐见头昏神疲乏力,小便频数,淋漓不已,日二十余次,以入夜为甚,遇劳尤剧,伴纳差腹胀,腰膝酸痛,双下肢浮肿,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白细胞管型少许,依证立健脾补肾为法,拟济生肾气丸加黄芪、白术、萆、蚕沙、木瓜,服药10余剂,腰酸痛大减,尿次减少,夜尿2~3次,浮肿渐消,临证少佐加减,续服药15剂,诸证悉尽,尿常规3次复查正常。

      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日久,或过服寒凉,或久病体虚,或劳损过度所致的脾肾两虚证。因多兼余邪,故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以调补脾肾和清热利湿并重,补不宜壅,利不忘伤正,谨慎调治,方可收到满意效果。

      5 滋补肾阴法

      5.1 主证 小便频急涩痛,量少色黄,或血尿,淋漓不畅,腰膝酸软,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苔,甚则无苔,脉细数。

      5.2 病机 热淋日久或房劳过度,以致肾阴耗伤。

      5.3 治法 滋补肾阴,兼清湿热。

      5.4 方药 知柏地黄丸化裁:知母12g,黄柏10g,生地15g,山茱萸10g,丹皮10g,土茯苓15g,泽泻15g,龟版15g,枸杞10g,半边莲12g,公英15g。

      若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胆上亢,头晕目眩较剧者加菊花、龙骨、牡蛎、珍珠母等;若肾阴虚,虚火扰于血分,症见肉眼或镜下血尿者,宜加旱莲草、小蓟、阿胶、藕节等;若膀胱湿热较重者宜加白茅根、通草、蚕沙、瞿麦、蓄等;如久病不愈,阴损及阳,此时宜补肾滋阴助阳,可酌加附片、肉桂、故子、仙灵脾之属。

      5.5 病案举例 患者,男,45岁,个体户,形体消瘦,面色黛黑,患“慢性肾盂肾炎”八年余,因嗜欲无度,常发小便频急,甚则出现血尿,近年来,渐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少许,迭更数医,罔效,遂移诊我处,诊时兼见腰酸痛,尿黄量少,有灼热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拟补肾阴,清湿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加菊花、龟版、公英、土茯苓、牡蛎,守方服药14剂,证除,查尿常规,白细胞(+),蛋白(-),仰上方去菊花、牡蛎,加蚕沙,续服药5剂,尿中白细胞转阴。

      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病久,反复发作,或房劳过度,耗伤肾阴证。治疗中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免碍湿。兼有余邪时,苦寒清利亦不可太过,以免阴壑未填阳壑又起,招致变证。

      6 温补肾阳法

      6.1 主证 小便频急涩痛,淋漓不畅,面色苍白,腰膝酸冷,或尿少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男子阳痿,女子白带多而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以两尺为甚。

      6.2 病机 久患淋证,过用苦寒,或房劳过度而致肾阳亏损。

      6.3 治法 温补肾阳。

      6.4 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片9g,桂枝6g,淮山15g,茯苓20g,泽泻15g,山萸肉9g,公英12g,蛇舌草15g,故子10g,白术10g。

      如值发作期或湿热较重者,宜加贯仲、瞿麦、蓄、马齿苋等;兼浮肿者宜加防己、茯苓皮、车前子、猪苓;若腰酸痛较甚者宜加川断、杜仲、菟丝子等。

      6.5 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久患慢性肾盂肾炎,常发腰膝酸冷,稍事劳作则身肿,近周来因工作繁重,而腰膝酸冷加重,双下肢浮肿,以午后为甚,面色苍白,口淡不渴,白带清稀量多,小溲淋漓不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尿常规,蛋白(++),白细胞(++),可见白细胞管型,拟用金匮肾气丸去丹皮加公英、芥穗、杜仲、防己、白术,服药4剂,浮肿渐消,仍见形寒畏冷,腰膝酸痛,仰上方去防己,车前子加川断、仙灵脾,守方服药十余剂,肿消身轻,后拟金匮肾气丸口服,以善其后,1个月后复查,尿常规正常。

      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盂肾炎过用苦寒,素体阳虚,房劳过度或年高肾亏所致的肾阳亏损证。此类患者体虚,精神较差,多属慢性肾盂肾炎后期,变证较多,病情较为复杂,辨证尤须谨慎,该法偏温,故可少佐苦寒清利之品,以防助邪。

      以上六法为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常见之法,因本病基础病机为本虚标实,故邪实者,祛邪不忘扶正,正虚者,扶正不忘清除余邪,标本兼顾。对于处在恢复期的患者,依证可服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等,以固其本,减少发作,以期治愈;对于某些迁延不愈的病例,应积极寻找病因,如糖尿病、肾结石、尿路梗阻、肿瘤、肾下垂、前列腺炎、阴道炎、尿道旁腺炎、宫颈炎、尿道口异常、尿路畸形、膀胱输尿管返流等,并应同时针对病因治疗,有的女性患者发病与房事有关,应注意房事的清洁,对于怀孕期及月经期的妇女,亦需注意外阴部卫生,多饮水、勤排尿。本证为慢性疾病,有时起效较慢,故应注意守方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有时实证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因病情复发而突出实证,故治疗时应注意虚实标本,缓急的变化,谨守病机,随机应变,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作者单位:435500 湖北黄梅,黄梅县中医医院

    ↑上一篇:调脂保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下一篇:181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与药敏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