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感染性疾病学》

    早期不典型麻疹病人的误诊分析

    发表时间:2007-06-15  浏览次数:1433次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132011吉林市儿童医院

    【关键词】  麻疹病人 误诊分析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无麻疹疫苗的年代,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死亡率特别高。近年来仅有散发病例,但去年冬春季麻疹呈流行趋势,门急诊几乎每天都有麻疹病人。麻疹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但去年麻疹病人典型病例少,非典型病例增多,故误诊率增高,下面就2006年冬春季发生在我院的30例不典型麻疹病人作误诊分析。      资料与方法      30例不典型麻疹患者中年龄15天~18岁,6个月以下5例,1~3岁11例,4~8岁9例,9岁以上5例。城郊9例,农村15例,城市6例。      3例患儿发热不明显,不超过38℃,其中1例患者无明显发热病史,麻疹黏膜斑也不明显,但有眼畏光、流泪,出疹顺序按耳后、颈部、发际边缘,开始24小时逐渐向下发展,遍及每个躯干及四肢的斑丘疹。此3例患儿因早期热度不高,又无麻疹黏膜斑,故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待皮疹出齐后,又详细追问病史,有明确的麻疹病人接触史,又查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最后明确诊断为麻疹。      5例为小于1岁的患儿,首先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絮状物,如不仔细观察,类似鹅口疮,患儿略有发烧,而且病程为1天。家长来诊时主诉患儿无发热,但嘴坏了,医生未详细追问病史,予以诊断鹅口疮,给予制霉菌素外用,2~3天以后好转,但发热加重,且出现畏光、流泪,患儿再次就诊,再一次追问病史,其中2例患儿经常预防性服用抗生素;还有2例患儿经常腹泻、体质虚弱。只有1例患儿无特殊病史,故考虑5例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化验血常规白细胞(5.0~9.0)×109  /L,淋巴为主,胸片正常,故早期误诊为发热待查、鹅口疮。4天后全身出现明显的斑丘疹且皮疹消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回顾性诊断,确诊为麻疹。      有7例患儿有发热病史,热度较高,39~40℃,3天后出现皮疹,但出疹顺序为躯干部为主的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麻疹黏膜斑不明显,当时予以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0~8.0)×109  /L ,以淋巴为主,故早期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4天后按麻疹的出疹顺序,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开始出现皮疹,24小时后遍及全身斑丘疹,最后明确诊断为麻疹。      有3例患儿有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双眼明显的畏光、流泪,且在发热第2天,口腔黏膜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出现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因为有典型的早期麻疹症状,故诊断为麻疹。5天后仍发热,但全身皮肤未有皮疹出现,故更改诊断为发热待查。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及治疗,7天后的发热,但热度有所下降。本院专家会诊,有的医生提出,现在为麻诊流行期间,早期又有典型的麻疹症状,故诊断是否为无疹型麻疹,建议作血化验,查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最后明确诊断,特殊无疹型麻疹。      有4例发热2天后,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患儿有咽痛、杨莓舌可疑,无口周苍白圈状帕氏线,化验血常规白细胞(9.0~10.0)×109  /L,由于近2年来,猩红热病人典型者居多,由于感冒后家长马上予以抗生素治疗,故白细胞一般不多。由于以上特点,首诊医生诊断为猩红热,首选青霉素静滴,但2天后高热达39 ℃以上,因猩红热用青霉素治疗后2天应该热退,故否认猩红热诊断。考虑今年不典型麻疹病人居多,所以动员家长给患儿作麻疹抗体滴度检测,麻疹抗体阳性,最后明确诊断为麻疹。      5例患儿均发热1~2天后见明显的口腔黏膜糜烂,观察1~2天后仍发热,口腔黏膜糜烂加重,但始终未见麻疹黏膜斑,加之其他症状不典型,故早期未诊断麻诊。待病情发展,出现全身明显的斑丘疹后,回顾性诊断为麻诊。      有1例新生儿患者生后15天,发热3天,结膜炎,口腔黏膜可见类似麻疹黏膜斑,皮疹从耳后、颈部、发际开始逐渐出现全身斑丘疹,24小时向下蔓延,最后遍及全身,详细追问接触史,该患儿母亲在产后因麻疹住院,与新生儿密切接触,故考虑该患儿麻疹可能性大,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追踪随访,知道该患儿最后诊断为麻疹。      有2例18岁女孩,因发热、头痛、恶心就诊,无其他临床症状,尤其口腔黏膜光滑,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3天后皆出现斑丘疹,去传染病院会诊,诊断为麻疹。详细追问病史,无麻疹病人接触史,但2例患者平日体质差,易感冒,而且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      讨论      误诊分析:大家知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重型麻疹死亡率高。麻疹患者是惟一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故找出早期疑似麻疹病人,早期诊断麻疹采取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避免麻疹传播尤其重要。如不注意早期诊断、加以隔离,造成麻疹的传播,引起再流行,将给家庭及整个社会造成危害,故强调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是控制麻疹流行的有效方法。      ①尤其是对热度不高的病人,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粗糙,有突发口腔黏膜大片状、白色絮状物类似鹅口疮病人,应高度警惕麻疹,予以早期隔离治疗。②对于发热,先出现躯干部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动员家长给患儿做血清中麻疹抗体检查,以便早期诊断。③对无疹型麻疹,有高热、口腔黏膜粗糙,在麻疹流行期间有前驱症状,如果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多,可明确麻疹诊断。④对新生儿及年龄8个月小儿,此前因一直考虑婴儿从胎盘得到母体的麻疹抗体,在生后4~6个月内存在被动免疫,故造成新生儿及小婴儿麻疹的误诊。现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在患儿母亲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皆未患过麻疹,体内的麻疹抗体由很小时接种疫苗产生,20年后抗体已经逐渐减弱,故对于由胎盘传给胎儿的麻疹抗体,对现阶段婴儿已不起作用,造成新生儿及婴儿(8月以下)患麻疹,故婴儿应提前接种麻疹疫苗。⑤对于15岁以上青少年今年也有散发病例,早期症状为发热、头痛、恶心,和儿童的前驱症状体征不一样。但追问病史说2例患儿平日体质差。这也说明了一点,所有传染病,体质差者易感冒,故应平日加重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注意自我保护。

    ↑上一篇: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肝脏肿大为首发症状1例的诊治体会
    ↓下一篇:婴幼儿疥疮临床误诊分析76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