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风湿免疫病学》

    血脉康胶囊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08  浏览次数:1424次

    梁日楚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133)

    [摘 要]目的:观察血脉康胶囊联合针灸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后偏瘫患者 73例,随机划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行血脉康胶囊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 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 .7%,治愈率为70.7%,显效率为12.2%;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9%,治愈率为43. 8%, 显效率为21.9%,试验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血脉康胶囊联合针灸治疗中风 后偏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血脉康;针灸;中风; 偏瘫

    中风病主要源于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乱,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以及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与西医学的脑血管类疾病相对应[1]。现代医学认为,该病 主要是由于血管源性病因所引起,造成急性脑血液的循环障碍,因此形成患者的局灶神经功 能缺损。该病在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 者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笔者选取中风引发的偏瘫患者73例,通过应 用不 同治疗方法探讨血脉康联合针灸治疗法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中风后偏瘫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 35例,年龄37~65岁,平均53.6岁。缺血性中风患者53 例,出血性中风 患者20例。患者的诊断标准为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 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患者的纳入标准为: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病程 少 于半年的面瘫及肢体偏瘫患者。根据研究需要将患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2例, 试验组患者行血脉康胶囊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并将两组患者的 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胞磷胆碱钠( 活化脑细胞)、氯比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和尼莫地平(控制血压)等。

    1.2.1 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口服血脉康胶囊,3次/d,3粒/次,并配 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①头针治疗:选取患者偏瘫对侧的运动区,以及对侧足运感区 ,若患者有感觉障碍则同时取对侧感觉区。以26号长5~6 cm毫针,沿皮下刺入4~5cm,捻转 约2 min,角度在180°内,以相同方式再捻转2次即可。头枕治疗1次/d,30 d为1个疗 程 ,间隔1 d,3个疗程以后对疗效进行评定;②体针治疗:选取患者的手足阳明经穴,辅 以太 阳、少阳经穴。上肢取大椎、风池、巨骨、手三里及外关等,下肢取腰阳关、风市、委中, 及阳陵泉等。头针操作结束后,针刺上肢曲池、下肢委中刺入后提至肢体产生抽搐样针感 为止。用一寸半毫针,取患侧穴位,以中等量进行刺激,提插并结合捻转。如果患者的病程 长,针刺效果缓慢,则兼取对侧穴。治疗1次/d,30 d为1个疗程,间隔1 d进行,3个疗 程后评定治疗结果。

    1.2.2 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丹参30 ml静脉滴注,1次/d,15 d为 1个疗程,连续2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 参照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病残程度 0 级,患者的意识清楚,言语清晰,能够自如行走,上肢可自由活动,高举及握物,生活能够 自理,各种病症消失;②显效:病残程度为1~3级,言语较清晰,能够独立行走或需扶 杖行 走 ,上肢可以握物但略感无力,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各种病症均有好转,但尚未达到治愈;③ 有 效:言语不利,能基本表达,上下肢肌力增强,但功能恢复欠佳,能够扶行或站稳,生活仍 需他人照顾,但各种病症均有好转;④无效:治疗后患者各种症状均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计算过程由SPS S1 8.0软件完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接受血脉康联 合 针灸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7%,治愈率为70.7%,显效率为12.2%;对照组治 疗的总有效率为71.9%,治愈率为43.8%,显效率为21.9%。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风后偏瘫的发病率 逐年增长。目前我国中风病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二,每年发病率超过万人。尽管医学手段的 进步使中风病死亡率有所减少,但是经过急诊,及神经内、外科治疗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 的后遗症,例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给个人、家庭造成痛苦,给社会带来负担。因此 ,探讨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本研究中,笔者参照中医的&ldquo;益气活血、行气通络&rdquo;的理论,将其应用在脑中风偏瘫的治疗 中,取得显著疗效。采用中药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口服血脉康胶囊由鲜 松 叶、葛根和珍珠粉等组成,并且内含天然的前花青素、多酚类以及萜类等有效成分,能够 有效地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重要作用[3] 。此外,在针灸治疗中,以气海、关元、足三里等为主穴,气海穴能够益气固脱、足三里 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关元能改善脑供血,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4]。需要注 意的是,应用针灸治疗时,药物与针灸的结合需要相得益彰,方能达到临床应用的显著疗效 。

    4 参考文献

    [1]邱茂良.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J]中国针灸,1 984,2(1):5

    [2]赵淑兰针刺对中风半身不遂症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1995,4(6):46

    [3]石丽华,蒋祁桂,陆 晖早期康复干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 4,26(4):481

    [4]唐巍东针灸与推拿治疗中风半身不遂67例[J]按摩与导引,1996:1(5):5

    ↑上一篇:婴幼儿疥疮临床误诊分析76例
    ↓下一篇:两种胶体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犬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