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价值

    发表时间:2012-07-16  浏览次数:636次

      作者:白莉莉,综述,金勇,审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肾脏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C-反应蛋白;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经典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炎症和感染等症状的一个临床标记。近年来研究表明,CRP可能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意义,其浓度的改变不但对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预后和临床治疗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而且也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 CRP的来源、分子结构以及其生物学特性

      CRP是Ttllett和Francis于1930年首次在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的血液中发现,能与肺炎链球菌细胞壁中的C-多糖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1941年Macleod和Aveiy、Abernethy和Avery先后证实这是一种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蛋白质,与C多糖体的絮状沉淀(flocculation)反应依赖于Ca2+的存在[1]。C-反应蛋白由肝脏产生并分泌,主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调节。CRP是一种非糖基化的聚合蛋白,由5个相同的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均由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206个氨基酸组成,5个亚基通过非共价键结合为环形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3048, 有3种分子结构形式:① 由5个结构相同的糖基化多肽亚单位以钙依赖形式连接成环状,每个亚单位由206个氨基酸组成;②球状结构:缺少钙依赖结构的稳定性;③纤维状结构。在一定情况下,三种形式可以互相转变。CRP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为能识别和结合细菌、真菌等体内多糖物质及内外源性致炎性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形成复合物,作用于C1q,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消耗补体,释放炎性介质,促进细胞间黏附和吞噬细胞反应,溶解靶细胞;作用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膜表面受体,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生及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生;刺激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及其他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还发现CRP在血小板介导的细胞毒性中也发挥着作用,一方面通过自身氧化激活血小板,另一方面又与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结合,抑制PAF产生过氧化物阴离子,发挥其在炎症中的调节作用[2]。

      2 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升高的机制

      目前有种假设认为2型糖尿病可能是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是一种先天的免疫性疾病。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其中来源于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的IL-6、TNF、IL-1等炎性因子,由于长期过度分泌,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受损及产生胰岛素抵抗[3]。同时这些因子均可导致CRP合成增加,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CRP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为: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对肝脏急性时相蛋白的合成具有不同作用,其可抑制纤维蛋白原和CRP的合成,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导致CRP的肝脏合成增加[4];胰岛素抵抗时TNF的表达和血循环中的浓度升高,使肝脏合成CRP增加,并可通过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而加重胰岛素抵抗。②胰岛素分泌不足:高血糖可促进胰岛细胞分泌IL-6,大量IL-6可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产生大量IgG,过量的IgG可促进杀伤性T淋巴细胞克隆的过度激活,该作用与其他细胞因子和效应分子产生的细胞毒作用结合,可致胰岛β细胞死亡,同时IL-6可刺激血管内皮因子的释放,使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内皮通透性增加,引起血管的早期损伤,大量IL-6作用于肝脏使CRP的合成增加[5]。

      3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其常见病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多年研究显示,CRP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强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浆CRP浓度与心血管等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从Reynolds[6]等在尸检患者的主动脉粥样病变中发现CRP的沉积,到Torzewski[7]等研究发现人类早期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也有大量CRP沉积(以新生内膜近中膜处最明显,且泡沫细胞中也有CRP染色阳性,同时可见大量的补体终末反应蛋白C5b-9的沉积),据此提出了CRP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说。目前,CRP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升高的机理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是炎症性疾病,也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平滑肌细胞移位和增生,形成局部中度损伤,增加白细胞或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和通透性,促进血凝并诱导血管活性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进而促进肝脏合成CRP增加。②胰岛素抵抗: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胰岛素抵抗伴继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也可以刺激动脉平滑肌增生并由中层向内皮移位,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它又可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及各种生长因子在动脉壁沉积,促进内皮细胞的内皮素基因表达,增加内皮素受体数量和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此外,胰岛素原可使血浆纤溶酶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的mRNA表达增加,促进血液凝固,降低纤溶酶活性,导致血管病变[8];而胰岛素抵抗时,IL-1、TNF-α、IL-6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使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而这两者又使IL-1、TNF-α等的循环浓度进一步增加,从而促进肝脏分泌CRP。③高血糖:对于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因其慢性高血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膜蛋白因高血糖而非酶糖基化,致胞膜硬化易损,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致使内皮缺氧导致代谢障碍而受损,在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在大血管病变中起重要作用。因此,CRP升高反映了内皮功能障碍,与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关系密切。降低CRP含量,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

      4 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

      虽然将C-反应蛋白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争议,但大量的研究表明,CRP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病最敏感的预测因子,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这为我们对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目前对CRP的生物学作用及炎症引发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前景及价值是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Pepys MB.C-reactive protein fifty years on[J].Lancet,1981, 21: 653.

      [2] Volanakis JE.Human C-reactive protein: express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J].Mol Immunol,200l,38(2-3):189.

      [3] Spranger J,Kroke A, Mohlig M,et a1.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the risk to develop type 2 diabetes:results of the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Potsdam Study[J].Diabetes,2003,52(3):812.

      [4] Pickup JC,Mattock MB,Chusney GD,et a1.NIDDM as a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association of acute-phase reactants and interleukin-6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X[J].Diabetologia,1997,40(11):1286.

      [5] Pradhan AD, Manson JE,Rifai N,et a1.C-reactive protein,interleukin 6,and risk of develop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JAMA,2001,286:327.

      [6] Reynold GD, Vance RP.C-reactive protein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in normal and atherosclerotic human aortas[J].Arch Pathol Lab Med,1987,111(3):265.

      [7] Torzewski J,Bowyer DE,Torzewski M,et a1.C-reactive protein frequently colocalizes with the 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 in the intima of earl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8,18(9):1386.

      [8] Woodman RJ,Watts GF,Puddey IB, et a1.Leukocyte count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with treated hypertension[J]. Atherosclerosis, 2002,163(1):175.

    ↑上一篇:白细胞介素-6及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
    ↓下一篇:糖尿病病人急诊手术临床分析及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