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分泌代谢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2-01  浏览次数:598次

      作者:蔡艳丽  作者单位: 西宁,青海红十字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中医药辨证施治,配合局部外科清创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临床治愈2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中西医及内外科结合治疗,使下肢和足的血流改善,供氧增加,局部代谢改善,疗效显著,可以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 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疗法,辩证论治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日益增加,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尽管如此,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让糖尿病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危害,并能正确地进行足部防护。早期正确的预防和治疗,可以使许多的患者免于截肢。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控制血糖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收到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糖尿病足患者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在33岁~78岁;病程在1个月~4.5年,患者均属于2型糖尿病。其主要原因是:(1)缺血: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缺血、血流不畅而发生大小血管栓塞。栓塞后局部组织血流受阻,出现缺血性坏死,足部在身体的远端,末稍微循环最容易发生阻塞而导致本病的发生。(2)神经病变:下肢发生血管改变的同时,伴有血管的植物神经病变,影响血管运动,造成肢端感觉异常,可有麻木、针刺、灼热、踏棉垫感等,分布如袜套或手套状,使足部的微循环发生异常。在感觉异常的情况下,某些创伤,如不合脚的鞋挤压、鸡眼处理不当、袜子缝线的磨擦,皮肤外伤等,均可造成足部感染的发生。(3)感染:感染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厌氧菌感染引起,体癣、指甲癣、足癣等真菌感染也常见,可反复发生。虽然感染,不是糖尿病足的唯一发生原因,却是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继续演变,使糖尿病足的损害进一步加重。

      1.2 临床表现

      由于全身皮肤瘙痒造成足部感染7例,足趾骨折3例,脚癣5例,挤压伤造成溃疡6例;无明显诱因9例。有诱因者其临床表现为足背皮肤发红,干燥、皲裂、足部漫肿疼痛,或膝部以下漫肿疼痛,皮肤表面温度高,趺阳脉搏动明显,已发生溃疡者溃疡部位有渗出及分泌物;无明显诱因者其足部皮肤干燥、皮肤颜色发青紫、足部发麻发凉、有刺痛、夜间尤甚,夜不能寐。病程程度按wagner’s分级法,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16例,1级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7例,2级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5例,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2例,4级骨质缺损,产生坏疽0例。

      1.3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以《中医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考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生活调摄,控制饮食,总热量的摄入,可按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计算。将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水平,一般在空腹6~7mmol/L之间,餐后血糖控制在7~9mmol/L之间。

      2.2 改微循环,营养神经

      扩张血管给予654-2注射液,10~30mg,静滴,一日一次(青光眼的糖尿病患者禁用),甲钴胺注射液1000u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以胰岛素4u,静滴,15日为一个疗程[1]。

      2.3 抗感染

      对于感染的创面进行清洁,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检查,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静脉点滴。

      2.4 局部保温或适当加温

      保温、按摩可促进末稍血液循环,减轻血流阻力,预防血栓或坏疽的发生。

      2.5 中医药辨证论治

      2.5.1 瘀血阻络

      主症: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痛有定处,患肢皮肤暗红或青紫或有瘀斑,步态跛行,舌有瘀点,或舌紫暗。脉沉细而涩。趺阳脉波动微弱或消失。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2.5.2 湿热下注

      患肢坏疽或感染,局部红、肿、热、痛,脓液恶臭,疼痛昼轻夜重,口渴喜冷饮,烦燥易怒,舌质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

      2.5.3 阴寒血凝

      主症:形寒肢冷,患肢遇冷痛甚,夜间痛剧,局部漫肿,触之微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加味。

      2.6 局部伤口处理

      2.6.1 限制患肢的活动,除去鞋、袜及过紧的裤角松紧,使患肢处于不受束缚的环境,保持下肢血流通畅,以减轻疼痛,防止感染及感染扩散。

      2.6.2 局部换药

      急性感染期,红、肿、热、痛部位给予金黄膏外敷。对于已溃创面常规消毒后,用3%双氧水冲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再用硫酸庆大霉素(或根据分泌物培养加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50%葡萄糖注射液、654-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及胰岛素浸泡的无菌纱布局部湿敷创面组织,包扎时不易过紧;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决定换药次数。

      2.7 高压氧治疗

      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配合高压氧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2~3个疗程为宜。

      2.8 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临床治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其中无效者是由于趾趾间感染恶化,疮面扩大,延及肌腱与骨骼,最终行截趾术。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病程较长,容易并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尤以糖尿病所特有的全身性神经、微血管、大血管慢性并发症更趋增多;常可累及人体各器官;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所致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三大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还有烫伤、冻伤、烧伤、蚊虫叮咬、机械性外伤、挤压伤等因素导致的足部皮肤、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骨骼损伤,甚至发生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础是动脉及小动脉硬化。由于糖尿病长期得不到满意控制,发生动脉硬化,进而出现下肢动脉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加上糖尿病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血粘、高血脂,最终血液呈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降低血管壁弹性,以致血管阻塞,造成下肢及足部血管缺血、缺氧,甚至坏死[2]。微血管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还包括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聚集力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加。于是中小动脉阻塞,微循环发生障碍,营养物质不能吸收,代谢产物不能清除,使组织缺血、缺氧而造成。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糖尿病足的发生率约为0.9%~1.7%,所有糖尿病住院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生率约为20%,在非创伤性截肢病人中约50%是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属于中医的“消渴”、“脱疽”范畴,认为主要是由于气阴两虚,血脉瘀塞,肢端失养,外感湿热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为标,治以益气养阴为主,化瘀解毒为辅[3]。西医认为,糖尿病末稍血管病变是发生糖尿病足的病理基础;由于糖尿病患者处于一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凝聚状态,促使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肢体缺血,加上下肢的神经病变,感染及多种诱发因素的作用而引本病;足部在身体远端,肢端的血运差,中医谓:“发于四末”、“药物难达”,更应注重在局部的治疗,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要严格控制血糖和抗感染,注重中西医方法的结合,内外科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使下肢和足的血流改善,供氧增加,局部代谢改善。同时中医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配合局部外科清创处理,疗效显著[4];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加强足部护理,将大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5]。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等、中医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2] 李仕明,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14.

      [3] 袁 群,吴石白.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5):304.

      [4] 许樟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4(25):4.

      [5] 化 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3(25):36-37.

    ↑上一篇: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
    ↓下一篇:诺和锐30特充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